“医心者”!有一群人架起医患沟通桥梁
2019-11-06 12:03 羊城派 原创
如果说医生救死扶伤,那么医务社工的职责就是“医心”

文/羊城派记者 符畅

14岁的女儿因重度烧伤被送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抢救时,李劲夫如坠深渊,眼前是一片黑,只能等候命运的宣判。在李劲夫一家最需要的时候,医务社工出现了。

从和医生沟通,到指引筹款,再到后期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医务社工无微不至的关心使这个家庭重获新生。对李劲夫一家来说,医务社工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2013年12月,广州市首个政府购买医务社工服务项目——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始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运行,项目由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截至今年9月,项目已完成咨询个案578个,辅导个案330个,病区探访近3万人次。

如今,李劲夫完成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成为一名病友志愿者。他的故事,正是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全人关怀”的生动体现。    

李劲夫向烧伤病友分享自己的故事

架起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

去年年初的一场意外,导致小天蔚头脸部严重烧伤,甚至危及生命。抢救过程中,她的爸爸李劲夫满心焦虑,无从发泄。

医务社工“亨少”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亨少先介绍了自己,然后主动问了我们的情况,还留了电话,告诉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他。” 李劲夫说。

随着小天蔚经历多次手术,手术有哪些注意事项、以什么频率换药等问题一下涌来,李劲夫拨通了亨少的电话。“我每次打给他,他总能不厌其烦地回答。”他说,因为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时间紧,而病情又涉及很多专业术语,双方直接沟通时,难免产生误会。

而医务社工是医患之间的桥梁,能够向医生转达病人一方的诉求,同时又能及时把医生的术语“翻译”出来,便于病人和家属理解。

此外,小天蔚本身患有雷特综合征,这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类疾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头部发育缓慢,会有自闭倾向,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时,社工的介入尤为重要。“社工在自闭症的康复干预方面有一定经验,也帮我们向医院解释、协调了很多问题。”李劲夫说。

烧伤的治疗、康复费用不菲,当时李劲夫一家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医务社工为他们提供了详细的筹款指引。李劲夫由衷感叹:“治疗过程的每一步都有他们的陪伴,这让我们的心安定很多。”

用沟通和陪伴为患者“医心”

李劲夫口中的“亨少”,是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主任李颖亨。2015年大学毕业后,李颖亨放弃原本学的法学专业,来到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医务社工。他一天的工作,从早上8点半开始:处理文书,病区查房和探访,跟进个案……

探访中,他会根据病人当天的状态,用“创面愈合得不错”“今天心情看起来好一点”等开场白打开病人的话匣子,如果病人在对话中透露出担心、焦虑、紧张等情绪,他也有办法一一化解。

医务社工(中间)与医护人员一同探访病人

“我一般会举之前遇到过的类似的案例,给他们看看这些病人康复的照片。对他们来说,与其担心自己的情况,不如了解一下其他病人恢复之后的情况,这样他们自然就明白了,担心和疑虑是没有必要的。而以故事分享的方式,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李颖亨说。

令他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个案例,是今年年初跟进的温女士。当时,温女士因和男友吵架动手,不小心被烧伤。入院后,温女士经常发小脾气,渐渐地,一直在旁照料的男友也开始出现不耐烦的情绪。于是,李颖亨和一线社工何嘉埼搭档,分别与他们二人进行沟通。

其实,他们都深爱对方,但由于表达方式不恰当,引起了误解。于是,两位社工借鉴家庭治疗模式理论,聚焦双方的沟通表达和关系问题上,引导他们互相坦白,解除心中芥蒂。聊完后,两个人果然和好如初。

在李颖亨看来,如果说医生救死扶伤,那么医务社工的职责就是“医心”。何嘉埼也表示,医务社工的作用其实不是解决困难,而是陪伴他们解决困难,“有时病人也许会面对‘无解’的难题,但我们的一句话、一次陪伴,也许就能带来改变。”

医护人员和病人都很信任社工

实际上,“医务社工”在我国并不是新鲜词。早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便成立了社会服务部,培训了中国第一批社会服务工作人员。但目前,国内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医院并不算多。

广州市政协委员杨海清指出,在广州,市民政局老人院、福利院、精神病院在较早就开始引入社工开展服务,类似医务社工工作;也有部分医院自行购买了医务社工服务,但由政府购买服务并引入第三方角色进驻医院开展服务的,目前还只有在市红会医院开展的这一个项目。“社工作为第三方,在处理医患关系上,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他说。

开展至今,广州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经历了两个时期的发展。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监冯健波介绍,前三年试点探索阶段,项目主要在医院烧伤整形科、肿瘤科、心血管内科、血透室等4个科室开展专业社工服务,并提出和实施了医务社工个案服务与社区服务无缝对接的转介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医院-社区-家庭间连续性和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框架。

2016年12月起,项目进入第二个服务周期,配备12名社工,服务覆盖全院,从个人、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入手,关注改善患者的心理压力、家庭关系、医患沟通、筹集治疗经费、社区再融入及功能康复等问题,探索出“医社合作,打造全人关怀服务系统”的医务社工服务模式。

“医护人员看到了医务社工发挥的作用,逐渐接纳和信任我们。如今超过六成的个案都是由医护人员转介过来的。”冯健波说。在亨少帮助下,小天蔚逐渐好转。看到其他遭受类似境遇的家庭,李劲夫感同身受,他便用医务社工的方式帮助别人。

渐渐地,病房的人传开了,“有事就找天蔚爸爸”。感受到助人的快乐,李劲夫又加入了同心缘烧伤互助会,并成为病友会的干事,积极参与和组织各项活动,如病区探访、社会讲座、公益徒步等。

他表示,烧伤病人真正的康复不是身体的愈合,而是重回社会和原来的生活,但很多烧伤病人不愿意“走出来”。“希望通过我的经历,改变社会对烧伤病人的看法,同时激励更多烧伤病友康复和回归社会。”他说。    

广州市政协委员杨海清:
希望医务社工推广到全市医院

获得医生、病人一致“点赞”,那么医务社工能否推广到全市医院,满足更多人的需求?这一问题,成为杨海清近年来关注的重点。

去年,他提出“关于在我市医院推广医务社工的建议”,希望广州市卫生计生委(现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牵头,与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开展医务社工推广工作。按他的设想,每年要在5-10间医院进行试点推广,同时储备大量医务社工,争取2024年后实现市级和区级医院全覆盖。

这一建议也得到了广州市卫生计生委的答复,市卫生计生委表示,将积极配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做好医务社工的推广工作,扩大购买服务规模,将医务社工项目逐步拓展到市内各医院;同时将建立广州市医务社工实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高层次医务社工专业人才。  

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符俊雄也提出,希望今后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流程等进一步规范,能够出台有关标准及针对性强的评估制度。(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供图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