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盛赞的歌剧界航母首次全阵容来华!歌剧小白如何欣赏莫扎特?
2019-10-20 15:34 羊城派 原创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带来两部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魔笛》

文、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何晶

金秋十月,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上海举办。作为艺术节的重磅剧目,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带来的两部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魔笛》,于10月18日至24日在新近落成的“文化新地标”上音歌剧院上演。

斯卡拉歌剧院带妆彩排现场

作为世界顶级的歌剧院,这是斯卡拉歌剧院首次全阵容来华演出,两部作品将采用“一台两剧”的模式上演。

这一国外通用的做法,在国内才刚刚开启先河。对于9月刚刚落成的上音歌剧院而言,此次演出也是一次大考。

《假扮园丁的姑娘》和《魔笛》均是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的作品,对于“音乐小白”来说,如何才能走进歌剧这门艺术?

羊城派记者采访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网红音乐家”田艺苗.她说:“莫扎特的曲子在他那个年代很受欢迎,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

斯卡拉歌剧院有多牛?
——司汤达盛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歌剧院”

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被称作“歌剧之麦加”。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告诉羊城派记者,斯卡拉歌剧院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是世界上最驰名的两所歌剧院,但不少在美国成名的歌手,还会远渡重洋来到斯卡拉演出,“他们认为只有征服了斯卡拉,才相当于征服了全世界的听众。”

斯卡拉歌剧院在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莎的主持下成立,由新古典主义建筑师朱塞佩·皮埃尔马里尼设计,以取代1776年2月26日被大火烧毁的皇家公爵剧院。

1778年8月3日,由安东尼奥·萨列里作曲、马蒂亚·维拉齐作词的歌剧《重建欧洲》在斯卡拉剧院上演,剧院举办了盛大的开幕式。

其后,随着作曲家罗西尼的到来,斯卡拉剧院成为意大利乃至欧洲的歌剧中心,并延续今天。

斯卡拉歌剧院带妆彩排现场

历史上多位著名指挥大师比如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克劳迪奥·阿巴多、里卡尔多·穆蒂等,先后担任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总监。

著名作曲家威尔第、普契尼、罗西尼等人的多部作品,均选择在这里首演。

斯卡拉歌剧院甚至能称为“意大利的象征”,法国作家司汤达盛赞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歌剧院”。

成立240多年以来,斯卡拉歌剧院的管弦乐团、合唱团、独唱演员、芭蕾舞团虽然先后数次来华演出,但这次是这艘“歌剧界航母”首次集结全院阵容来华。

斯卡拉歌剧院带妆彩排现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执行副秘书长、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介绍,剧院这次带来的新版莫扎特歌剧作品《假扮园丁的姑娘》和《魔笛》,艺术质量和制作水准堪称上乘,均为亚洲首演。

上音歌剧院有多厉害?
——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歌剧院

即将上演这两部顶级阵容歌剧的上音歌剧院,坐落在繁华的淮海路上,今年9月才正式投入运营。

斯卡拉歌剧院是国际上“场团合一”的典型剧院,坐落于米兰的歌剧院剧场有着世界顶级的歌剧声场环境。

刚落成的上音歌剧院,能否复刻斯卡拉声效上的恢弘华丽?

羊城派记者了解到,上音歌剧院是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建造的全浮结构歌剧院,也是目前上海最专业的歌剧演出场所。

在1200座的中型歌剧厅,为了自然地还原歌剧演员的人声,处处布有“声学机关”。

上音歌剧院

例如观众席上方的穹顶天花板可升降,通过场内体积变化,达到不同的混响效果;

反声板后的矿石棉能够移动,可以根据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或德国歌剧以及交响乐的要求,呈现不同的声音效果;

剧场内的马蹄形结构,让观众的观演感受更贴近舞台,即使在三层也不会感觉太远;

每张座椅后方的字幕显示屏,可提供8种不同语言的字幕切换,这一技术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国际级歌剧院同步……

在上音歌剧院的建造过程中,84岁的声学专家徐亚英,曾30多次指导声学设计工程会议。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说:“上音歌剧院是国内科技含量最高、建造速度最快的剧场之一。”

“一台两剧”如何实现?
——利用品字形舞台两部歌剧同时装台

一般说来,顶级阵容的演出,舞台布景至少需要三四天。而《假扮园丁的姑娘》和《魔笛》采用“一台两剧”模式,能够实现隔天交错演出。

廖昌永告诉羊城派记者:“我们利用剧院内品字形舞台的不同区域,让两部歌剧同时装台、交替上演,这样观众能在两天内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两部歌剧。这一演出模式是斯卡拉歌剧院在中国首次实现,将大大提高舞台的运营效率,但对剧场的硬件条件和管理运营都有很高的要求,是对年轻的上音歌剧院的一次‘大考’”。

此次演出是《假扮园丁的姑娘》先上演,所有布景被安置在“主舞台”的巨大移动平台上,演出一结束,整体后退至“后舞台”。

《魔笛》的舞台搭建则在舞台的左侧,定位在升降舞台上。

当《假扮园丁的姑娘》结束后,《魔笛》布景整体从左面平移到中央……

在演出前半个月左右,斯卡拉歌剧院的技术团队率先抵达上海,其次是舞台道具集装箱车,总共来了22辆。

歌剧的布景、服化等依然沿袭传统,宫廷戏的景片下装着轮子,由人力推至舞台。

品字形的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舞台,均采用液压动力系统,以方便换景。

斯卡拉歌剧院CEO佩雷拉说,七年前,斯卡拉歌剧院的古乐团就来过上海演出,这一次上音歌剧院的高配硬件设施是吸引他们再度来沪的原因之一。“我们希望让欧洲古典乐走出欧洲,让中国的观众更了解经典歌剧。”

音乐小白如何欣赏莫扎特?
——“莫扎特的曲子就是当年的流行音乐”

《假扮园丁的姑娘》:听莫扎特用音乐玩游戏

《假扮园丁的姑娘》是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莫扎特在18岁时创作的作品,创作于245年前(1774年),是一部三幕喜歌剧,主要讲述了18世纪末欧洲一个贵族家庭发生的爱情故事。

“这部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很难看到,我作为专业老师,没看过的歌剧很少很少,但这一部我还没看过,这次来中国演出的机会非常难得。”田艺苗说。

在历史上,歌剧原本是在贵族家里演出的,莫扎特那个年代开始出现了歌剧院,歌剧开始走向大众。

田艺苗介绍,歌剧分为喜歌剧和正歌剧,莫扎特最擅长的就是反映大众生活的喜歌剧。

1977年,年仅18岁的莫扎特创作了《假扮园丁的姑娘》,次年在德国慕尼黑首演。

田艺苗说:“虽然莫扎特只有18岁,那时他已经是成熟的音乐家了。当时的意大利歌剧界是阉人歌手的天下,莫扎特在那儿认识了所有杰出的阉人歌手,还跟他们学习唱歌。这部歌剧中有一个男性角色当年就是由阉人歌手演的,现在由女中音扮演,非常有意思。”

“《假扮园丁的姑娘》其实就是讲维也纳人的日常生活,里头7个人物,每个人都处在三角恋的关系中,大家爱来爱去都不得意,看完后你会觉得那时的维也纳人很开放,大家都在玩调情的游戏。”田艺苗说。

莫扎特的作品有很多实验性,但他早期的作品相对简单,所以《假扮园丁的姑娘》也被认为是更适合走进莫扎特的入门作品。

田艺苗说:“这部歌剧的声部安排比较清晰简洁、轻松悦耳,剧情有趣好玩,很能体现莫扎特爱玩的个性。到底怎么用音乐来玩游戏呢?这部作品中有很多小提琴和长笛的曲调是让人唱出来的,唱起来特别好玩,跟演小品一样,很能体现莫扎特的特色。”

在莫扎特小时候,音乐史正处于巴洛克时期,等到了莫扎特后期,音乐史过渡到古典主义风格。

在《假扮园丁的姑娘》这部作品中,观众能看到两种风格交汇的痕迹,对音乐研究也很有意义。

更难得的是,本次演出由斯卡拉歌剧院巴洛克古乐团担任现场乐队伴奏。

田艺苗说:“当时很多乐器还没有发展进化到现在这样,古乐团可以让你听到最纯正的当年演出音乐风格。”

《魔笛》:帕帕吉诺和帕帕吉娜就像莫扎特本人的化身

田艺苗告诉羊城派记者,在莫扎特的年代,他的曲子非常受欢迎,可以说就是当年的流行音乐。

《魔笛》是莫扎特生平最后一部歌剧作品,1791年在维也纳首演,这部剧在德国人心里就相当于《梁祝》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作品。

和莫扎特其他讲日常生活的喜歌剧不一样,《魔笛》的故事搬到了遥远的东方,改编自童话故事,脱离了现实场景。

在逝去的年代,世界一度陷入失衡的状态,日和夜决然分开,世界乱了秩序。

遥远东方的王子塔米诺,希望找到解除诅咒的方法。

王子爱上了夜女王的女儿帕米娜,凭借勇气与智慧,他突破重重考验与阴谋险阻,最终收获所爱,也让世界恢复了秩序。

田艺苗说:“《魔笛》是用德语唱的,在莫扎特那个年代,用德语来唱是非常土气的做法,类似‘德国二人转’的感觉,大家都认为用意大利语唱歌剧才是洋气的。”

但是,莫扎特做到了用这种“不适合唱歌”的语言谱出优美至极的旋律,征服了18世纪奥地利直至21世纪全世界品位挑剔的观众,《魔笛》至今仍是世界上演得最频繁的歌剧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歌剧史上出现过的人声最高音,就是《魔笛》中“夜后”演唱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田艺苗说:“《魔笛》这部歌剧很有教育意义,出现了高尚端庄的音乐语言,这是莫扎特之前那些做游戏的音乐中不太会出现的。

莫扎特在写的时候也担心,太过教化会不好玩,这也不符合他的个性,于是他在剧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帕帕吉诺,一个是帕帕吉娜,我认为这两个人物就是莫扎特自己的化身,你也可以看到莫扎特本人是非常鬼马精灵的。”

在田艺苗看来,欣赏歌剧只需要带着耳朵去听,带着心灵去感受。

“大众总认为古典音乐是高深的艺术,需要门槛,总想着自己没有乐理知识,听不懂。但其实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人们听到音乐,从感受出发并不需要门槛,也不困难。”

田艺苗说:“听音乐首先是从感官进入的,其次才是理论。你听这些演员用青春的歌喉演唱300年前的歌剧,你会有主观的感受,你会去理解、被感动,你才会了解欧洲人的精神世界。这种鲜活的形式,让两三百年前的艺术在你面前活起来,这是非常直观能感受到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