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梁怿韬
图/羊城派记者 邓勃
通讯员 范敏玲 肖昆华 徐洁芹
10月18日,“2019黄埔·秦中英粤剧作品演出季及作品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广州市黄埔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家、文艺评论家近50人出席研讨会,探讨了秦中英粤剧作品艺术成就及影响,为粤剧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据悉,黄埔区从即日起至11月上旬,将以13场粤剧惠民演出的方式,让市民游客领略出生自广州黄埔的粤剧名编秦中英的作品。
秦中英一生创作了近300部剧作
出生在广州市黄埔区的秦中英,毕生从事粤剧编剧,先后任南方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团专职编剧,创作了近300部剧作,主要作品有《王大儒供状》《绣襦记》《朱弁回朝》《昭君公主》《白燕迎春》《豪门千金》等,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粤港澳三地粤剧名演员绝大多数人演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已成为一代粤剧艺术大师的经典戏宝。广州粤剧院、黄埔区委宣传部、黄埔区文联通过邀请戏曲名人来到秦中英的故乡,探讨研究粤剧的保护和传承。
在18日的研讨会上,戏曲名人各抒己见,探讨秦中英艺术遗产的传承发扬,以及粤剧如何保护传承的问题。“秦中英老师用他一生创作的成果和对粤剧艺术的奉献精神,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质量是文艺作品的生命。”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成员、秘书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崔伟谈到,所谓学传统而能够形成新传统,指的就是秦中英老师,粤剧因为他的介入,而有了一些新的面貌、新的发展,甚至形成了今天人人都认同的新传统;
“‘以歌舞演故事’就是戏曲的本体吗?秦中英老师大胆地对前人的论断进行质疑,给了我们这些后学者很多启发。”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编剧、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新华谈到,戏曲作为叙事文学,讲故事当然重要,但通过讲好一个故事塑造好一个或一群人物,这才是包括戏曲在内的叙事文学的本体。
他把《威尼斯商人》改编成粤剧
传统的中国戏剧大多以中国历史事件为创作蓝本,作为粤剧名编的秦中英,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尝试把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改编成粤剧。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在研讨会上回忆称,为让《威尼斯商人》粤剧版本更加“中国化”和“广州化”,秦中英先后在广州和澳门采风,黄埔港的对外开放、南海神庙的海丝文化、澳门的中西交融,给了秦中英很多创作灵感。
通过艰苦创作,源自西方的《威尼斯商人》,在秦中英笔下被改编为故事场景发生在广州和澳门两地,演出台词以广州话俚语为主的粤剧《豪门千金》。“秦老是一个思想活跃,包容性很强的人,他通过与演员、导演不断地交流、碰撞,创新出一个个作品。”提议秦中英把《威尼斯商人》改编成粤剧的倪惠英,赞扬秦中英的创新精神。
“他的创新精神,还在于提携后辈上。”国家戏曲一级导演陈少梅谈到,秦中英晚年收了邓伟坚等几位活跃在剧坛的年轻学生。他从不端老师架子,和学生们一起编剧。“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这二十个字在秦中英心中深深扎根。
13场惠民演出,可领略秦中英作品风采
据悉,为让秦中英的艺术遗产能以文献方式保留,罗铭恩、练行村、罗丽、陈少梅、龙莆尧、李新华等专家学者在本次研讨会前,将抒写了十余篇有关秦中英老师的纪念文章,合著成一部《黄埔籍著名粤剧剧作家秦中英纪念文集》。“不知道三百年后还有没有人在看粤剧,但三百年后肯定还有人在读文章。如果到了那个时候,还有人看到这本集子,还知道有一个叫秦中英的人写过一部部曾经在舞台上绽放华彩的粤剧剧本,那我们今天的所有辛劳就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李新华表示。
除了研讨会,即日起至11月上旬,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粤剧艺术家们,还将在黄埔区青少年宫(丰乐宫)、黄埔区青少年宫(萝岗宫)、九龙影剧院、萝岗文化广场、南岗文体中心等秦中英故乡所辖的演出场地,为市民游客上演13场惠民粤剧演出。为让年轻一代关注粤剧,系列惠民演出还将安排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专场和广州商学院专场。市民游客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黄埔文艺”,查询具体的演出时间和场地。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