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疗强基层再“加码”!将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2019-10-16 20:38 羊城派 原创
“强基层”仍将是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头戏”,将在全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三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文、图/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柳卓楠
通讯员 粤卫信

广东医疗卫生“强基层”将再度“加码”,到2020年6月,将实现全省县(市、区)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到2020年底,全省各地市至少初步建成1个优质高效运行的县域共同体,医共体所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住院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

10月16日,省政府网站公布《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下称实施方案);当天,广东省卫健委在阳江召开全省加强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记者留意到,文件和通报会都明确了一个“信号”:“强基层”仍将是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头戏”,将在全省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三个重点,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推进会现场

明年6月全省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

县域医共体是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以若干家其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

记者从推进会上获悉,在广东,目前已组建县域医共体206个,其中,汕头濠江区、韶关南雄区、阳江阳西县等15个试点县(市、区)已组建了29个县域医共体,其中10个县域医共体实现了人员、财务、业务、药品、信息、医保支付等“六统一”管理,初步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促进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2018年,15个试点县基层门诊量、基层住院量和基层业务收入,比2017年分别增长56.9%、21.47%和35%。

那么,下一步县域医共体要如何建设?省政府发布的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6月,实现全省所有县(市、区)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到2020年底,各地级以上市至少有1个县(市、区)初步建成优质高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医共体所在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住院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到2022年,全省县域医共体功能形态更加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具体而言,县级政府是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责任主体,组建1-3个由县级公立医院牵头,若干家其他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成员单位的县域医共体。

县域医共体由牵头医院院长负总责,建立由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议事决策机制。县域医共体内部实施统一的内部管理,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药械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县域医共体内床位、号源、设备将统筹使用,逐步实现县域医共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此外将设立唯一药械采购账户,统一用药目录,实行药械统一采购和配送、药款统一支付,支持以县域医共体为单位在药品采购平台自行议价,县域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制剂可在医共体内部流通使用;同时,医共体内各单位信息系统将统一运营维护,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建立远程会诊和影像、心电等远程诊断中心。

此外,实施方案明确,医务人员收入由县域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并与药品、耗材和检查检验收入脱钩。

医保支付方面,实行医保部门与县域医共体统一结算,在粤东粤西粤北以及惠州、江门、肇庆等15个地市各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总额付费、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试点。

推进会现场

54家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78家县医院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各大三甲公立医院也肩负重任。实施方案明确,全省医疗服务能力较强、人才资源相对集中、帮扶工作基础较好的54家三级甲等(以下简称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紧密型帮扶78家县级公立医院,其中37家三甲综合医院帮扶57家县级人民医院,17家三甲中医院帮扶21家县级中医院,全面带动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30家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成为紧密型医联体。

事实上,针对这样的“组团式”帮扶,省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广东省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与县级公立医院开展医疗卫生“组团式”紧密型帮扶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组团式”帮扶时间为3年。到2021年,受援的78家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要求,县域住院率提升至85%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组团式”帮扶主要是为了增强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支援医院根据受援医院建设需求组建帮扶团队,每个团队5人,由1名队长和4名队员组成,常驻受援医院,参与受援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同时,支援医院定期选派专家到受援医院开展技术柔性帮扶,每个支援医院每年选派不少于4个批次,总人数不少于20人次。支援医院通过接收受援医院人员跟班学习、共同开展课题攻关等方式,全面加强对受援医院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年新增3万名基层卫生人才

基层强不强,人才是关键。记者从16日的推进会上获悉,广东基层人才储备工作稳步推进,在出台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后,通过多项措施增加基层卫生人才总量,提高基层人员素质,截至2019年8月底,已超额完成年度培训5581名全科医生、1033名产科医生任务,培训儿科医生327名(年度目标360名)。

那么,强基层如何在人才方面继续发力?16日,省政府网站公布了《广东省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实施方案(2019-2022年)》,明确到2022年,通过人才招聘、引进、培养和技术人员下沉等措施新增卫生人才3万人,基层卫生人才数量从10万人增加到13万人,其中中医增加2000人,每千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从2.62人增加到3.5人;累计培训全科医生1万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1人增加到3人;医护比从1:1.14增加到1:1.25,基本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问题。

此外,还将通过人才培训、学历提升教育、职称评审改革等措施,基层医师大专以上学历从72.1%提高到8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从32.6%提高到40%以上,中级以上职称从29.2%提高到35%以上,高级职称从9.9%提高到15%以上,让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更加优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而言,将通过扩大医学生培养、提升基层卫生人才培训质量、推动基层卫生人才统招统管统用、深化基层卫生人才职称改革、提升基层卫生人才待遇等措施来实现。

该方案明确,扩大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规模,2020年起每年招生2000人,单独划定录取分数线并纳入提前批录取,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增加培养计划;同时,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表彰倾斜力度,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满20年且对全省基层卫生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才,颁发“广东省基层卫生工作纪念章”;针对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短缺等问题,将通过购买、租赁市场房源、接管或盘活政府存量房源等多种方式提供周转宿舍,使基层卫生人才和支医人员住有所居,安心在基层工作。(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江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