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视频/羊城派记者 鄢敏 陈亮
实习生 黄广圣
【开栏语】
在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联合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广东广播电视台《今日焦点》栏目推出特别访谈:“带着梦想飞得更远——名校长面对面”,邀请七位名校长到演播室,畅谈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标以及对学生、家长的建议。
执信中学有一群很牛的学生,不仅跟着教授做课题研究,还勇夺有“中学生诺奖”之称的“丘成桐中学科学奖”金奖、银奖。
他们都来自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元培实验班,通过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他们组成研学小组深入研究问题,自主学习和深度思考能力都有很大提升。校长何勇表示,培养创新人才要抓住三点:保护孩子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社会性。
让中学生跟着教授做研究
在执信中学,有一个享受“特殊待遇”的班,他们的老师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等20多所高校,班上的学生可以跟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硕士生一起做课题研究。这个听起来就很“牛”的班名为“元培实验班”,是为开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实验而设立的。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国家和教育界的共识,执信也一直在考虑怎么让优秀的中学生成长为我们所期待的拔尖创新人才。”校长何勇介绍,从2012年开始执信中学从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入手,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实施元培计划。
期间,执信中学专门开设了元培特色课程,外聘了大学教授、专家、学者做指导老师。“这个课程是执信和高校共同开发的,主要围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来设计”,何勇希望学生能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多的体验和实践机会。
推动学习方式变革,主要是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相对于重在记忆和再现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强调理解分析知识、整合转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生新的知识。元培实验班把学生分成研学小组,在国家课程的学习时,小组同学组成学习共同体,研讨学习问题,有助于深入学习,在元培特色课程学习时,同学则是课题组成员,跟着大学教授开展课题研究,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达到深度学习深层思考的目的。
何勇解释道,以前听课、做作业、测验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浅表性的,深层次学习以纵向为主,拥有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6年的时间里,元培实验班的学生们一共开展了130多个课题研究,获得各类竞赛奖项超过600个,申请5个发明专利,2017年,查展、林沐森、雷文康三位同学还荣获素有“中学生诺奖”美誉的“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生物)”金奖,2018年王义演同学获得全国数学奥赛金牌并进入国家集训队。“元培实验班的孩子几乎百分百能够在国家甚至世界一流大学深造”,“元培计划”成果也获得了广州市、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
元培实验班学生的惊艳表现也让人好奇:为什么他们既能做高深的课题研究,还能保持学业优秀?
对于这个问题,何勇表示,培养优秀的学生,不是把学生所有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而要给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发展,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据他介绍,虽然这些学生必修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但是他们花了大量精力听讲座、做实验、研究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时间分配能力都有了提高,从而学习效率也上去了。
但每年参加元培计划的只有100位同学,而且都是在中考排名靠前的学生。优秀、拔尖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普通孩子如何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执信近年来努力的方向。何勇清楚地意识到,要把元培计划推向普通孩子,才是培养创新人才更重要的目标。
于是,执信中学构建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分别是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基础类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选修的;拓展课程是针对部分学完基础课程后还有余力的孩子,不限制于元培计划的孩子,所有孩子都能够来选修。最高一层的是研究类课程,面向有很强学习能力、有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而且有志向在某些领域做一些深度探讨的孩子。来自大学、科研机构、医院的专家学者,都有可能来到中学校园为学生上课,“家长们都很支持”。
何勇感觉到,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很多的可能性。中学能做的,就是能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平台,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尝试,然后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找到自己的成功和自信,确定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教育就是要发掘这些孩子的潜能,然后顺着优势潜能去发展,那么将来这些孩子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优秀人才。”
教育要静待花开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驱使很多父母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超前学习文化知识,并层层加码,生怕孩子比别的孩子少学一点会吃亏,不自觉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家长也在比较当中变得越来越焦虑。但在何勇看来,从教育机会公平的角度来讲,同一个城市的孩子的起跑线是没有差异的。人生不是百米赛跑,也不是一场马拉松,而是一次长途跋涉,起跑线并不能决定谁将跑得更快、更稳、更远。
他发现,有时候孩子考了95、96分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家长一旦跟别的孩子比较,就觉得成绩还不够好。“焦虑源自竞争和比较”,有些家长过于看重竞争,会带来很大的焦虑。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教育的成效是严重滞后的”。何勇认为,不能只看到孩子现在的成绩能否考上好的大学,还要关注他能不能念好大学,大学毕业后能不能适应社会、在社会上发展得好不好,这才是应该关注的真正的教育绩效。他叮嘱家长,需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教育不能立竿见影,要有耐心,“正如执信坚持的一个理念,教孩子3年,要想孩子30年”。
“创新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为他奠定基础。”因此,何勇认为培养创新人才要抓住三点:保护孩子的天性,想象力、好奇心是每个人的天性,所以学校应该有让学生展现天性的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都有自己优势的潜能,如果能把优势潜能挖掘出来,他有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一个根本属性,因为人只有在奉献国家、服务社会中才能展现个体的价值。
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可能不一定是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创造了好的环境,提供好的条件和资源,让孩子能够自己“长出来”。何勇强调,“学校应该是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学生就像是种子,每个种子在这片沃土上都可以扎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希望每个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的孩子都能成长出来,持续发展,将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