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视觉展开幕,风驰电掣穿越美国
2019-09-30 15:58 澎湃新闻
鲍勃·迪伦画过的美国、巴西、亚洲没有狂想和痴妄,高度写实,如你所见

如果不知道这些画的作者是鲍勃·迪伦(Bob Dylan),它们还能卖出高价,在世界各地展览吗?9月27日,在上海艺仓美术馆,鲍勃·迪伦艺术大展开幕。名人光环引来满堂衣香鬓影,觥筹交错,在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城中新的网红打卡地。

鲍勃·迪伦(Bob Dylan)

迪伦也丝毫没有为难大家。人人都能看懂他的画,认出街角快餐店、汽车旅馆、摩天大楼、无尽公路、大树和花朵、男人和女人。在他的艺术展你可以尽情拍照,不会遭遇他的演唱会禁止拍照录影的严苛规定。

风驰电掣地穿越美国,再也不会见到的惊鸿一瞥,设计成沿环形动线的展接近迪伦画作的观感。景物以变形逼近的角度闯入视野又迅速后退。一旦走过,身后的画作连同人群将骤然跌落地面裂缝,不留丝毫痕迹。

迪伦开始画画,也和1966年他的那次著名车祸有关。这场车祸帮助他逃脱毒瘾、密集巡演、名声和随之不健康膨胀起的一切,后来被当作“解释”迪伦的重要时间节点。然而被神化的迪伦并不是狂妄无所畏惧的天神。他画画,先用铅笔和炭笔,再以水粉和油彩,从小小的纸张画至巨幅。画笔接触画布的细碎过程有助他在混沌世界中找到宁静和秩序。

1970年代,迪伦的画出现在自己的专辑中,首次曝光于公众视野。《Self Portrait》的封面即他的自画像。没人认得出这个长脸圆锥鼻,两只眼睛看向不同方向的古怪男人是鲍勃·迪伦。他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人也都可以是他。

时间慢慢过去,迪伦画得越来越“像”了。像模像样,好像对着风景明信片落笔的画作取代了早期的涂鸦小画。一间狭长展厅中,密密麻麻的黑字是他的巡演记录,写满整堵墙。迪伦是游荡者,不是空想家。

模糊的风景在无数次路过之后变得清晰准确,司空见惯的现代建筑原本无甚灵魂,是可复制、便捷、简陋、缺乏人情味的标志。但迪伦不仅用光,还以现实中不存在的鲜丽色彩涂抹它们。

他的视角根本不像一个地道的、家财万贯的美国阔佬,更似成天开车在路上的推销员,乍见自由女神庇佑下美利坚的欧洲新移民,眼望着廉价建筑熠熠生辉如希腊神殿,充满冒险和希望。冲击力强烈,加油站的广告牌俯身如巴黎铁塔,布鲁克林大桥在高楼间勾出一角湛蓝天空。他画过的美国、巴西、亚洲没有狂想和痴妄,高度写实,如你所见。

像那些在不断演绎中生长变形的歌一样,迪伦也喜欢重复画同一个场景,但着以不同的色调。同一条铁轨,紫红色燃烧的天空和仿佛海洋倒置的翻滚天色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他避免人造光源,但喜欢用滤镜创造不可能出现的色彩。妖异的宝蓝色配深红的女人与大地色的女人他或许只遇见一次,但色彩让她产生无数分身。

这些画是人的目光所及,不带情感和思考的忠实记录。迪伦尝试用中立的目光看风景,自云“既不像达芬奇玩色彩互相摩擦吞噬的游戏,也不像蒙德里安和梵高用有力的线条定义空间”(大意)。说中立也不尽然,他很小心地在画中避免消费主义和现代媒介的影响。

画中没有手机电脑、流行文化、名人广告、泛滥商品。道路滤去非生存必需的物什,旧金山的中国城对他来说意义远大于两街区之外的摩天大楼。站在科尼岛热狗车前时,他尽量不去看刺入天空的大楼尖顶。

画展现场 以下均由艺仓美术馆供图

在路上走了一辈子的迪伦像个古怪的老头子,只信任且只愿意画这些东西。充分的过去约等于无尽的未来,一旦相逢,夹在其间的每一片现实都像汉堡夹心一样美味。

至于迪伦在解释自己的画时所说的话,“你的过去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存在,抛弃它便是自欺欺人”,可以当真,也可以听过就算。

有的画家不甘画布的二维,恨不得在画布上超越三维世界。迪伦似乎心甘情愿把滚动的三维世界抚平在画布上。他最有名的画之一《无尽公路Ⅲ》就把肥大的公路置于画面中央,黛青的群山、橙红的天空与沥青柏油路正处在溶化的最后阶段,很快就会融为一体,彼此不分。

《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于2019年9月28日-2020年1月5日在上海艺仓美术馆展出,包括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鲍勃·迪伦的二百五十余件艺术作品。

来源 | 澎湃新闻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