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GDP激增1736倍
2019-09-17 09:17 广州日报
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98亿元,2018年达22859.35亿元

1949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9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1元。到201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达22859.3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55万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屹立潮头,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羊城晚报资料图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广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发展步伐,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98亿元,1978年提高到4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13.0倍,1950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9.2%。

2010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2017年冲破2万亿元,2018年达22859.35亿元,约占广东省经济总量两成半。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是1949年的1736.0倍,1950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1.4%。1990年至2013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八五”时期(1991年至1995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广州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力度,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达20.2%。

1949年,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1元,1978年为907元,1950年至1978年均增长6.8%。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79年上千元台阶,1993年攀万元台阶,2012年冲上10万元,2017年突破15万元,2018年达15.55万元,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广州于2010年已达高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

若作为一个经济体参与排位,根据世界货币组织发布的2018年各国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口数据,广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排在世界各经济体第41位。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经济结构在调整升级中不断优化,农业向产业化、都市型发展,工业向高端化发展,服务业向现代化迈进,产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经济规模小,产业结构基本“三分天下”,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7.37:33.02:39.61。随后第二产业占比稳步提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服务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67:58.59:29.74调整为1991年的7.29:46.53:46.18,产业结构基本呈“二、三、一”格局。

20世纪90年代起,第三产业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广州产业结构从“二、三、一”格局演化为“三、二、一”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在1994年超过第二产业后继续提升,1998年突破50%,2009年占比逾60%,2017年占比达70%;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为0.98:27.27:71.75,第三产业占比较1978年大幅提高42.01个百分点。

其中,农业向产业化、都市型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农业设施薄弱,生产能力较低,194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0.82亿元,到1978年也只为5.03亿元,1950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3.8%。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23.44亿元,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4.6%,其中2013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4%。近年来,广州加快培育农业新业态,向都市型迈进,2018年都市农业总收入2167.57亿元。

工业向高端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1949年工业增加值仅0.96亿元。经过国家五个五年计划建设,广州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化工和轻纺等骨干企业迅速发展,为广州工业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

1978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4.36亿元,1950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12.7%。改革开放后,广州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

1978年至2003年,广州以轻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保持在50%-66%,形成以轻型加工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自行车、电风扇、服装、彩电等居民生活产品生产加快。

2004年,重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轻、重工业之比转为45.05:54.95。2006年,重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0%;同年,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电子产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蓬勃发展,与汽车制造业共同形成广州工业经济三大支柱产业,2018年,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5%,2013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9.0%,高于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2.1个百分点。

近年来,广州工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加快迈向中高端,2018年工业增加值达5621.73亿元,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3.5%。

服务业向现代化迈进。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服务业发展缓慢。194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18亿元,到1978年也仅为12.82亿元,1950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9.5%。改革开放后,广州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值规模持续扩大,重点推动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房地产、会展服务、商贸旅游等行业快速发展,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3.7%,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连攀登新台阶,2013年突破万亿元,2018年达16401.84亿元。

千年商都展现新活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千年商都”换新颜。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商品短缺、种类单一,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77亿元,1978年为17.63亿元,1950年至1978年年均增长8.3%。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商品供应从匮乏到逐渐充裕、丰富。

在积极的政策指引下,广州“千年商都”展现新活力,商品消费市场保持兴旺,商贸功能不断完善,新兴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带动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6.19亿元。

体现发展与享受需求的旅游休闲成为新增长点,2018年,旅游业总收入为4008.19亿元,2013年至2018年年均增速为13.1%;网络餐饮消费方式日益盛行,全市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同比增长62.4%。

广州珠江两岸 图/羊城晚报资料图 黄巍俊 摄

在壮大自身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广州积极探索推动新业态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逐步将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孕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限额以上网上商店零售额2013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39.0%,网购走进千家万户,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引领消费模式新发展。

网上消费畅旺带动快递业务持续快速发展,2018年,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50亿件,比2014年增长2.6倍;快递服务品牌集中度在上升,快递与包裹服务品牌集中度指数CR8为87.7(即排名靠前的8家公司拥有87.7%的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2.9%。

来源 | 广州日报
责编 | 梁泽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