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教育APP,也要破除对APP教育的过度依赖
2019-09-06 14:28 羊城晚报 原创
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国标”发布,不仅只是对教育APP这种产品形态的规范,也更对使用这类APP提出了新要求,这或更具警示意义

文/朱昌俊

为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简称教育APP)有序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

这是国家层面发布的首个全面规范教育APP的政策文件,覆盖各学段教育和各类教育APP。在《意见》提出的20条内容里,对以往教育APP存在的隐私泄露、强制收费、内容安全、进校合作等问题都制定了对应措施。

近几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势,各类教育APP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不过,由于规则的缺乏,整个行业也显得泥沙俱下,乱象迭生。

公开报道显示,一些作业APP,就内置了多款游戏,甚至有“大尺度”的照片,并且不少还有收费、充值项目,俨然成了社交、游戏APP。另外,学校和教师指定学生与家长使用的APP到底是如何选出来的,家长又是否有参与权,这些问题都尚处于模糊地带。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多部门共同出台教育APP的“国标”,对已暴露的种种乱象进行彻底规制,无疑很有必要。

事实上,早在去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严禁有害 APP 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学习类 APP进校园需备案审查,“凡进必审”。这算在源头上为教育APP进校园增设了一道把关程序。但是,其他方面的细节仍不完善。

这次“国标”在隐私保护、收费、内容等多方面作出一揽子规范,算是在此前基础上的一次升级。比如,其中提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要求统一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不得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

这其实就是对过去一些“跑偏”了的作业APP的一次纠偏,实质上也重新“定义”了一些想着赚快钱的教育类APP的盈利模式。在此规定生效后,可以料定整个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洗牌。

另外,规定明确,推荐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不得与教学管理行为绑定,不得与学分、成绩和评优挂钩。如果说,要求教育类APP不能植入商业广告和游戏,是针对APP开发方而言的,那么这一规定则是对APP使用方——学校和教师的一种约束。

移动互联网社会,一些教育活动、包括作业转向网络,既能便于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辅导,也能增进家校之间的互动,这无可厚非,也是教育类APP所瞄准的市场“痛点”。但是,也必须警惕那种越来越明显的APP教育依赖。

时下,一些学校和教师,动辄提倡“无纸化作业”,将一切转移到一部手机上,不仅可能诱导学生对手机的沉迷,也加剧了家长和孩子的教育负担,实质上已有“过度”之嫌。

因此,明确禁止教育APP的使用应遵循自愿原则,并不得与学分、成绩等评价体系挂钩,确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其实,此前一些教育类APP之所以一窝蜂涌进校园,除了相关规则制定的滞后,与学校的暧昧态度不无关系。这之中除了利益因素,也与一些学校对于移动教育、网络教育的过度推崇有关。教育电子化是大趋势,这没什么问题,但是,具体的推进节奏把握应该科学合理,并且与整体的教育政策自洽。

像近几年教育部门提倡小学低年级不能布置书面作业,然而一些学校可能就钻空子,把APP上的作业不当书面作业;另外,近年来中小学生近视率越来越高,且学校也倡导学生应该少玩手机,可过于依赖APP教育,实际上又让学生不得不与更多的电子产品、手机接触,这里面很难说不存在矛盾。

一句话,规范教育APP,也要破除对APP教育的过度依赖。此次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国标”发布,不仅只是对教育APP这种产品形态的规范,也更对使用这类APP提出了新要求,这或更具警示意义。也只有从两个方面双向入手,才能真正让教育APP对教育的助益效应最大化。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