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派记者 詹青
现在很流行“仪式感”这个词,吃饭穿衣都要有仪式感。
其实,仪式感并不是什么新奇特别的事情,只是一种表达一种态度,告诉大家,不要潦潦草草地去应对任何事情。
《论语》里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孔子和弟子们对谈理想。
其中,曾皙的理想最是与众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段让夫子喟然叹的话,便充满了仪式感。
暮春时节到来了,穿着为春天特意做的服装,带着大小朋友去春游。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从容中有一种郑重。
过日子如此,安置一个小家也是如此。
如果用心去生活,厨房里的蒸气灶火,每一天的汤汤水水,都充满了仪式感,而一盏一碗都有情感。
掬在掌心的碗,握在手中的筷,不只是器物,加上一份熟悉与依赖,便有了温度,而这种温度,我们更愿意把它称作家的温暖。
抚摸骨瓷的细腻质感,掬碗的双手会变得温润恭敬;
手握着木筷的质朴况味,手间指向的,便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珍重;
如切如磋,以石为锅,燃幸福为薪禾,喜悦油然而生。(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这也是“物道”,物能给人启迪。我们惜物、却不要滞于物,被物累迷惑。
有人说,家其实就是一个容器。是的,家也是物,“物道”也是“家道”。
家,装着我们的情感、包容着我们的喜乐哀愁。对待家,应郑重,却也要洒脱不强求,努力生活,云淡风轻。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冯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