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朱绍杰
视频/羊城派记者 郑少玲
工艺大师、90后传承人,艺术重器、文创新品,展会、对话,汇集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工艺名师和作品的“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8月30日正式开幕。
本届粤港澳工艺美术博览会以振兴传统工艺为重要内容,通过集中梳理和展示粤港澳三地工艺美术的历程、精品、工匠、企业等,将工艺美术臻品与世界同台,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与世界对话,彰显中华文化自信,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70周年展区:微书绝技惊艳四方
70周年展区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锐华,带来《貔貅》《喜获大利》等精品,还有潮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与弟子联手展出多件精品力作。
微书是王芝文的绝技,本次展出其竹头瓶山水微书《论语》(高34cm,直径28cm),上半部分以《论语》书写成远山,下半部分绘以古代山水画。“书画配”,让微书与山水国画相映成趣,异彩纷呈。
王芝文的微书绝技,不仅仅在于能在方寸之间刻下细微的书法,更在于其书写微书时仅肉眼裸视,而观者却需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在放大镜下,观众可见竹头瓶上的微书古朴中突现出独特韵味,于细微处见功夫,毫厘之小,却笔迹分明,字字珠玑。
其弟子林赜、王璐冰也有佳作呈现。林赜的直筒瓶山水微书《唐诗》(高48cm 、直径20cm)上半部分以微书组成,下半部分是一幅古代山水画,结合瓷器造型、诗、书、画成“三位一体”相映成趣,古香古色。
王璐冰的兰花微书《历代咏兰诗》(直径31cm)初看是一幅国画兰花作品,用放大镜近看,则可见以微书《历代咏兰诗》构成的精美画面,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独具匠心。
该展区还有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张瑞端的手拉壶作品《孺子牛》《螭蟠》《民族魂》,及其独子、潮州裕德堂手拉壶第五代传承人张泽锋的作品《海黄之韵》《半个月亮》《福猪》《欢歌起舞》等。
今年24岁的张泽锋把自己从设计专业学到的理念和技术带入这门传统工艺中,给潮州手拉壶的创作带来一股新的活力,也带动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是00后进入这个本被认为“老派”的领域,“我的影响力还很有限,但我希望能有更多高学历的年轻人一起来探索,令传统工艺在今天能有更新的发展。”
在匠心传技艺展演中,还有多位省、市大师的作品,其中包括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郑金发的潮州彩瓷,广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周承杰的广彩,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饶宝莲的佛山剪纸,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社洪的肇庆砚雕,以及工艺美术师林湘禹的潮州手拉壶。
新中坚十大家:技艺创新推动行业前进
为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积极做好工美人才储备,系统培养行业中坚力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正式启动“新中坚——岭南工美青年百人培养计划”,预计将通过10年时间,在行业中发掘、培养100名优秀青年人才,助力其成为行业新生中坚,共促行业健康蓬勃发展。
经过精挑细选,有10名青年艺术家成为首批“新中坚”培养对象,他们分别是:李颜珣、吴义永、马志东、郑国柳、吴清华、周雪清、梁秀玲、周承杰、梁向昭、杨伟东。他们来自潮彩、广彩、手拉壶、端砚、玉雕、刺绣等类别。
李颜珣:做一个“彻底”的陶艺家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李颜珣的父亲是当代新粉彩山水瓷画的领军人物李小聪。作为80后的陶瓷艺术家,他出生于陶瓷名都潮州的陶瓷世家,学于景德镇瓷都,身处日趋成熟的陶艺产业链中,但一直“不肯安分”,十余年来一直在对历代陶瓷进行研究、总结,并努力作出创新。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思考整个陶瓷的艺术思想,我的想法一直在变化。”对此他分外自豪,“一直变化是我不变的主题。”他的心里有一个一直在追寻的梦——把中国各个窑口的历代陶瓷品种,全部“过一遍”,将其变成自己创作的手法:“不局限于某种手法,某个品种。”
他每一两年给自己立一个新的主题,然后去研究完成:“今年的研究创作主题是唐三彩。”他才刚刚走了一遍“现场”:“每一个地方,不管东西南北,我都要去当地窑口看看,了解材料,研究配方,流程,做好研究,再运用。”这种追求,还令他成为了一名古陶瓷爱好者,收藏了大量与研究相关的古陶瓷。
“中国陶瓷行业很发达,完善的分工能让陶瓷绘画艺术家脱颖而出,但同时也不利于陶艺家的全面发展。” 李颜珣说,在尊重出色的陶瓷绘画艺术家的同时,他想要做一个“彻底”的陶艺家,创作完全、彻底属于自己的作品,“我想站在中国沉甸甸的陶瓷历史的基础上,用诚恳的态度去追求中国当代陶艺的独立精神。”
周雪清:把刺绣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
同样作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中坚力量,周雪清也有一样的“野心”,不满足于传统技艺的精湛,而是要不断创新。
她把刺绣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利用材料和针法,来为作品赋予自己的思想:“在创作的过程,我往往会查找许多资料,并且对生活细致观察,选择能用来表达我的想法的题材,思考其他的艺术家会用怎样的手法去表达他们想表达的思想,这些都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
许多外行认为,刺绣只是一种工艺,但是把工艺发挥到极致,将工艺品变成艺术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雪清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自己掌握的针法,把不同的针法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思考的结果。
这个过程中,她独创了自己的雪花针法,通过对丝线进行极细的分丝,如一分三十二,甚至一分六十四,实现了概念中的“丝线画”。这一次展览上,她的“丝线画”《丝韵》首次公布在大众面前,令观众大饱眼福。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