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吴珊 王丹阳 实习生 谢思思
图/羊城派记者 王丹阳
中国第一代“人造肉”产品——“人造牛肉”汉堡将于9月上市。8月19日,羊城派记者独家对话中国植物性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了解相关情况。
羊城派:您如何评价中国的“人造肉”产品?
薛岩:我之前都品尝过一些产品。值得肯定的是,它们一直在更新迭代,这对市场是积极的。但在挤压技术、风味技术等方面,我认为还不是特别成熟。作为肉质品替代品的话,还需要一定的研发时间。
大约明年年中,会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产品面世。
羊城派:“人造肉”与传统豆制品素鸡、素鸭有何区别?
薛岩:二者的主要区别在“科技”含量上。素肉产品在中国拥有悠久历史,过去几十年里,加工工艺没有太大改变,整体水平较低。
相反,“人造肉”包括植物肉和细胞肉,由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学科做支撑。
肉味儿方面,“人造肉”是从植物中寻找肉的味道,而不添加香精、香料;
营养方面,“人造肉”会添加更多的从植物中提炼的营养元素,同进可去除胆固醇等不想要的元素;
外观上,“人造肉”可以通过高分子化学的应用,在肉挤压成型上,让它更像肉的质感。
羊城派:有关“人造肉”的上市公司股票受到热炒,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薛岩:美国方面,“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五月份上市以来,股价已涨了几倍。与之关的大豆、豌豆供应商以及科技领域的相关股票也有不错表现。
国内方面,一些原料制造商也受到带动。一方面反映了大家对这个领域普遍看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食品领域,已经很久没有一个可以让整个行业为之兴奋的新事物。
羊城派:有一种声音质疑中国人造肉技术跟美国相距甚远,甚至有人提出中国企业做的是“伪人造肉”,您如何评价?
薛岩:美国“人造肉”企业确实有先进的地方。比如,还没有上市的Impossible Foods,它用非常科学的方式从植物中把牛肉的味道找到了,这是非常领先的。
但美国的一些“人造肉”技术也是从中国学走的。7年前美国一家素食品公司在台湾寻找到相关技术,后来还专门与大陆的素肉企业进行交流。之后,他们在挤压、风味等环节做了改良。
我们跟美国企业最大的差距不是在科技上,而是在规模化生产方面,需要花时间去把这条路蹚出来。
羊城派:您觉得未来中国“人造肉”最可能在哪个方面有所突破?
薛岩:中国的餐饮烹饪非常复杂,这给“人造肉”企业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在产品领域,我认为中国肯定会出现非常多的新应用。在成本方面,全球约60%的大豆蛋白和约90%的豌豆蛋白都是在中国生产,一旦“人造肉”生产达到规模,成本、价格也将成为我们的一大优势。
此外,我国的高分子科学家正在做相关研究,可以让“人造肉”实现五成牛肉、三成牛肉、鸡肉等外观,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突破。
“人造肉”的魅力
2014年2月,李嘉诚旗下维港投资主导参与了美国植物食品公司Hampton Creek的B轮融资,共筹集2300万美元的资金。
2019年2月,维港投资公布参与了美国初创公司Perfect Day的B轮投资,该公司研究以植物糖和酵母生产出口感近似牛奶的产品,但不含胆固醇、激素和抗生素。
2019年4月,在美国本土市场,汉堡专卖店Red Robin在近500家分店推出Impossible Burger。
2019年4月,世界第二大汉堡包连锁店“汉堡王”,在美国首次供应Impossible Whopper。
2019年5月,维港投资领投美国“人造肉”制造商Impossible Foods。在E轮融资中,Impossible Foods获得3亿美元。
2019年5月,美国企业Beyond Meat在纳斯达克上市,随后中国多只人造肉概念股一路飞涨,行业迎来一批 “创业新兵”。中国植物性产业联盟相关负责人透露,该联盟现有130多家成员单位,最早40%是国外企业,自5月份之后,更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加入联盟,其中不少是初创企业。
2019年9月,在长三角,将有仿制老上海鲜肉月饼的“人造肉”月饼,在珠三角,深圳的Starfield将作为“人造肉”食材供应商。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