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春秋·财富篇|个体户万元户唱响致富先声,买股票买保险搅热理财时代
2019-08-02 15:59 羊城晚报 原创
新中国成立70年,居民财富爆发性增长,理财观念更新换代,财富管理工具也越来越多元化

文/羊城晚报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王重心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老百姓来说,财富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匮乏,自1953年开始,国家对粮、油、棉等生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用收入均等分配的方式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粮油票、布票、肥皂票,以及自行车票、手表票、电视机票……大到电器、小到生活日用品,相当一段时间内,五花八门的票证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家庭财富标志。

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报告中提出“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1979年2月19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第59天,《人民日报》报道了广东中山县农民黄新文一家通过养猪成为“万元户”的事迹。同年10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1.5万多公斤猛增到6万多公斤,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五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劳动创造财富的热情被激发,一部分老百姓率先富了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轰轰烈烈的展开,1984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首次突破千亿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从210余亿元变成超1200亿元,增长了5倍。中国人的财富思想开始从“足用财富”向“增值财富”过渡,股票、信托、基金、保险、房产等轮番登场,居民财富管理方式遍地开花。瑞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家庭财富总值达22.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从解决温饱到生活小康,从省吃俭用到管理财富……新中国成立70年,居民财富爆发性增长,理财观念更新换代,财富管理工具也越来越多元化。70年的财富积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992年,个体户出国做生意 图/魏辉 摄

率先致富!小本生意赚第一桶金

集体劳动创造物质财富。1957年,随着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作为财富创造的主体,全国劳动者也成为财富真正的占有主体。

但此时,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仅253元,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依旧不足百元。多数人还未实现富足,依旧过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生活。

1950年代出生的老广王老太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粮食票、布票、肥皂票等是家庭财富的象征。“一些省吃俭用的家庭,会把省下的票证换成自己需要的其他票证”。家庭“理财”也变成“理票证”。用有限的票证买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三转一响”成为居民最显身家的财富标志。

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开启后,寻常百姓过上了“年年有余”的生活,对“三转一响”的追求转到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四大件”。

1979年2月,广东中山的农民黄新文一家成为“万元户”的事迹全国闻名。1982年,广州越秀区卖早餐的容志仁也成为“万元户”。温州经营服装辅料的章华妹、河南卖花的陈书奇……全民创富的积极性被激发,“万元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部分人率先富了起来。

用钱生钱!到证劵市场投资掘金

手有余钱,钱放哪儿?生活富足后,财富管理开始成了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积极储蓄,支持四化。”张贴在大街小巷的银行储蓄宣传标语,鼓励老百姓将富余资金存起来,投资国家经济建设并获得增值收入。1984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首次突破千亿元。到1988年,这一数字已升至3801.5亿元,比1978年的210.6亿元足足增加了18倍。

就在很多老百姓纷纷将自家钱库交给银行保管时,有人却把钱袋子放到了证券市场里。1981年,国库券首次发行。号称“杨百万”的上海铁合金厂普通职工杨怀定,就是通过买卖国债赢得了“第一桶金”。

原来,放在银行里的钱真的可以“生出钱来”。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先后成立。老百姓投资股市的热情高涨,1992年8月9日,百万人连夜排队认领新股申购表,无论男女“人贴人”抢购。

1992年深圳股市,排队购买股票的人紧紧抱在一起以防别人插队 图/郑迅 郑东升 摄

虽然此后股市迎来一段低迷期,但世纪之交出现的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华安基金等基金产品,让居民的财富增值渠道再次扩容。在2006-2007年大牛市里,全民炒股和买基金的热情再次爆发。“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成为当时居民财富管理的流行语。

房地产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改革后,也逐渐成为居民财富的一部分。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福利分房逐渐取消,居民住房开始货币化、私有化。

2001年,150多个温州人坐满三节火车厢,专程到上海买房,三天用5000万元买下了100多套房子。“温州炒房团”名声大震,房价上涨,政府对于房地产的整顿调控也由此开始。

从2002年到2007年,连续六年,政府发布相关措施调控房地产。2003年6月,央行首次推出了提高二套房首付,利率上浮等调控措施,猛涨的房价得到稳定。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从2016年12月提出“回归住房居住属性”的定位开始,政府一直抑制房地产投机,保障居民合理财产收入。2018年,房住不炒、租售并举、调控频发、二次房改……一连串房控措施发挥作用。

多元理财!网络金融刷新财富观

在股市和房地产的蛮荒与火热中,中国居民完成了对理财和投资的第一次科普:家庭财富可以资产化、证券化。2007年,“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老百姓迎来收入多元化的新格局。

房产已成为居民财富的一部分 图/王磊 摄

2009年,互联网开始挺进金融和理财领域,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先后成立。2012年,互联网金融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5月,一款叫做余额宝的理财应用正式上线。上线第四天,它就登上了新闻联播;上线的第六天,用户超过了100万,居民存款开始从银行搬家到互联网“云”上。中国人的财富观念开始由这个小小的应用再次改写。

随后,在众多互联网巨头的积极参与下,普罗大众第一次能够以便捷的途径接触到专业理财产品。2017年的《互联网理财指数报告》显示,互联网理财规模已由2013年的3853亿元激增到2017年的2.6万亿元。至2019年上半年末,互联网货币基金总规模达到7.23万亿元,占公募基金规模的半壁江山。

从80年代的“储蓄为王”、90年代诞生的股票到2000年后如日中天的楼市,再到2010年代普及的互联网理财,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居民财富积累实现爆发性增长。70年沧海桑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如今正向着全面小康迈进。未来,中国人不仅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也会让更多人平等地获得财富、拥有财富、享受财富。

【话当年】
银行如今“多过米铺”,“金饭碗”变身理财师

“1914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成立之初,曾祖父就进入中国银行工作。我是我们家第四代中国银行的职工,祖父、母亲都是曾祖父的追随者。”中国银行广州珠江支行工会主任李慧乐说,银行从算盘、记账卡到电子化、无纸化,既见证了老百姓的逐渐富足,也见证了国民财富观念的变化。

李慧乐

从算盘到键盘 银行不再只存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银行大部分业务需要靠算盘完成,走进营业厅一片清脆的算盘声。”李慧乐回忆道。1987年,她被分配到中国银行工作,转眼已经32年,银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她的印象中,客户存储信息都记录在一张张手工的卡纸里,记录卡整齐摆放在大圆盘里,由业务员负责一笔笔记录。收钱、点钱、核对储蓄卡和储蓄凭条、记录在案,一整套流程下来最快也要十多分钟。

一场“算盘变键盘”的变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席卷国内各大银行,原本在算盘上快捷如飞的业务员纷纷转型成电脑“高手”。各大银行抢抓信息化机遇转型升级,李慧乐感受到,随着电脑设备和软件程序不断问世,银行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大大提高了。

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不只是效率的提高,还有银行定位的不断变化。“过去,在银行工作被称为端起了‘金饭碗’,如今银行员工变成‘金融服务员’。”李慧乐表示,“顾客是上帝”不是个口号,现在服务老百姓的金融机构“多过米铺”,老百姓财富管理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银行服务方式也不再只是存款、贷款,而是为老百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2015年,广东某银行引进智能机器人 图/何奔 摄

从单一到多元 财富管理更多样

常年工作在银行一线,李慧乐不仅看到金融科技的升级,对愈加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和财富观念也感受颇深。

“老百姓钱袋鼓了,投资渠道也多了。”李慧乐对老百姓理财方式的变化如数家珍,“那时候客户到银行,主要是办理定期储蓄业务,后来开始青睐国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大家开始买股票、基金、贵金属等,银行也开始推出各种理财产品。”

理财工具和平台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带动老百姓的财富观念转变。“以前大家比较保守,倾向于储蓄、国债等低风险的理财方式,这也和过去理财途径单一有关系。现在大家选择多了,主动了解理财知识,对手中的财富进行理性规划,进行储蓄、保险、基金、股票等组合投资。”在李慧乐看来,老百姓理财观念最大的变化是风险偏好的转变,这既是时代的发展,也是客户财富观念更新的原因。

近年来,李慧乐还敏锐观察到一个新群体——高净值人群的诞生。这类群体更加关注财富的增值和传承,围绕他们的需求,私人银行、家族信托等业务快速发展起来。“这是一个窗口,能更快引进国外先进的财富管理方式和观念。随着社会财富的日益增长,这些先进的财富管理方式也会惠及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羊城晚报记者 莫谨榕 实习生 王重心)

【传家宝】
从“走鬼档”到网上开店 个体户这样创富

上世纪70年代末,沉默了几代的中国人经商意识瞬间释放。有的人在街边摆小摊卖衣服;有的人当街支起缝纫机为顾客缝补衣服;还有人卖起了茶叶蛋。他们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个体户。1980年12月11日,温州21岁的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个体户。

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梁锦华是广州市第一批领取到营业执照的个体户之一。1978年,还在清平路做“走鬼”、摆鱼档卖鱼的他,从工商所的工作人员处得知,可以申请个体户营业执照。1983年,他开起了“胜记”大排档,专门做夜宵,生意红火。

1993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问广州,与广州个体户亲切交谈 图/魏辉 摄

1987年至1999年,个体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数字显示,1999年,全国个体工商户的数量发展到3160万户(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值)。随着电子商务的流行,个体户开始从实体经营转向网上开店,被人称为“新个体户”。在广东,1978年全省只有1.8万户个体工商户;到2016年,个体工商户已达541.17万户,是1978年的300倍。(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国家记忆】

▶1956年6月16日,《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实行“八级”工资制。

▶1979年2月19日,广东省中山县农民黄新文一家通过养猪成为“万元户”的事迹经《人民日报》报道获得广泛关注。

▶1981年,以国库券为代表的国债恢复发行。

▶1983年,新中国第一只股票“深宝安”发行(见下图)。

▶1984年,广州率先开展工资制度改革,试行四浮工资制。

▶1998年,国务院发文取消福利分房,完全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

▶2007年,物权法出台,从国家法律层面对各种类型的合法财产权进行保护。

▶2013年5月,余额宝理财应用正式上线,互联网金融挺进理财领域。(整理/徐雪亮)

【看数据】

总策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统筹|郭启钊 朱帆
统筹|赵鹏 冷爽 徐雪亮
图片统筹|林桂炎
设计统筹|范英兰
来源|羊城晚报
责编|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