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国辉 严艺文
实习生 马若妍
2010年,一部名叫《人在囧途》的电影上映,影片以春运为背景,主人公为了回家,换乘各种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大巴、轮渡、货车、拖拉机……故事虽然夸张,却引起无数中国老百姓的共鸣。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对出行的记忆,往往伴随着各种“窘迫”。
同样是在2010年,京广高铁武广段正式开通,广州南站开站迎客。广东正式进入高铁时代。速度提升的同时,旅客出行舒适度也大大提高。此后多年,贵广、南广、广珠城轨、广深港等线路密集开通。高铁,已经成为中国人出行的首选方式。
从时速40公里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从能拥有一辆“二八大杠”为荣到共享单车遍布全国,从汽车大排“长龙”坐船过江到桥梁飞架把珠三角连成“一小时生活圈”,从难得坐一次飞机到“打飞的”越来越寻常。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陆海空立体交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体现在生活中,中国老百姓的出行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人在“囧途”的尴尬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说走就走”的潇洒。
从火车到高铁,提升的不仅是速度
环市西路159号,广州火车站候车大厅,熙熙攘攘的旅客提着大包小包排队进站。这里容纳了几代人的出行记忆。
1974年,广州火车站开门迎客。改革开放后,无数人南下广东,广州火车站往往是他们落脚的第一站。每逢春运,广州站都是全国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
曾担任过广州火车站副站长的林志忠从广州站开站时就在这里工作,最让他难忘的是1998年春运。当时,湖南连降大雪,北上线路中断,约有30万人滞留在广州火车站。
为解决扩音系统不够用的问题,林志忠买来了五六十个高音喇叭,派人带着梯子装到一个个电线杆或树上去。10年之后的2008年春运,中国南方遭遇冰雪灾害,历史仿佛重演。
同样是在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中国的高铁时代悄然到来。
“90后”“00后”们可能不知道,改革开放初期,驰骋在中国大地上的列车主要是蒸汽机车。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拥有机车(火车头)约1万台,其中近8000台是烧煤的蒸汽机车,不到200台电力机车,剩下的都是内燃机车。
当时中国火车的最高时速在100公里左右,铁路平均时速刚过40公里。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坐在时速200公里的新干线上,切身感受到两国的差距是如此巨大。
从此,中国铁路就踏上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征程。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经历了六次提速,干线铁路时速达到了200公里—250公里,中国迎来高铁时代前夜。
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中国铁路机车装备不断更新换代。和谐号动车组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走进高铁时代;复兴号动车组的横空出世,中国高铁引领世界。
49岁的郑惠胜是广州南站高铁司机中的“元老”,他相继驾驶过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谐号动车组。有着30年驾驶经历的他,亲身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速度与激情”。
随着高铁班次的日益密集,广州南站也逐渐取代了广州站,成为广州最繁忙的火车站。2018年,广州南站旅客到发达1.63亿人次。今年春运期间,广州南站到发旅客数超过2126万人次。
立体出行,改变的是百姓生活圈
不止于腾飞的中国高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陆海空立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也改变着中国老百姓的出行方式。
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试点“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机制,开“以桥养桥,以路养路”的先河,公路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从洛溪大桥到虎门大桥,从广佛高速到广深高速,路桥基础设施建设,为珠三角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截至2018年年底,广东的高速公路里程突破9000公里。如今,广东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县县通高速”。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十三五”以来,广东路桥建设再次掀起热潮,大大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进程。
路桥的快速发展,不断满足着中国老百姓的出行和运输需求。私家车出行也成为潮流。数据显示,全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已从1985年的28万辆,增长到2018年的约2.05亿辆。截至2018年,广东私人汽车保有量达1862万辆。
在私家车驶入寻常百姓家的时代,堵车也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日常”,这是发展中的烦恼,也将通过发展来解决。例如,1997年建成的广深高速公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日均车流量从1997年的7.11万增长到2017年的近60万。
对于中国人来说,空中出行正日渐变得普遍,数据显示中国的民用航空总航线数已从1980年的181条,增长至2018年的4945条。坐上飞机出国旅行,对于中国人来说越来越平常。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朱悦进感慨地说:“上世纪60年代,我跟母亲一起从老家浙江义乌前往新疆石河子,一路上舟车劳顿,花了半个月时间。如今,义乌和石河子都建起了机场,坐飞机的话几个小时就到了。交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两地的时空距离”。
【国家记忆】
▶1952年,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图为修建中的沱江大桥
▶1979年,广州白云小汽车出租公司在全国首创的士“扬手即停”
▶1989年8月,广东首条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建成通车
▶1997年6月,广州地铁一号线首段开通运营
▶2007年4月,中国铁路实行1997年以来的第六次大提速,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列车组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
▶2017年5月,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试飞成功
▶2018年9月,广深港高铁全线通车
▶2018年10月,历时8年建设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整理/徐雪亮)
【话当年】
洛溪大桥当年“建小了”
“最旺轮渡”眨眼成历史
83岁的林荣有从文件袋里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拍摄于1988年:珠江主航道上,连接广州海珠区和番禺区的标志性桥梁通道——双向4车道的洛溪大桥,在那时将要建成合龙。
30年后的2018年,广州汽车保有量超过300万辆,洛溪大桥因通行能力不足,必须进行拓宽。到2021年拓宽工程完工后,洛溪大桥将达到双向十车道。“这座桥,当时确实建小了!”林荣有不由感慨道。
他主持修建洛溪大桥和虎门大桥
1974年,作为桥梁专家的林荣有,被派到非洲援外,建设赞比亚卢河普拉河大桥。
1982年,林荣有回国。三年后,他担任洛溪大桥总工程师。在那时,珠江主航道上,过江桥梁屈指可数,轮渡是最重要的过江方式。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的突飞猛进,洛溪大桥高标准完成了建设,桥梁最大跨径180米,“在当时,这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更大的天堑是珠江口东西两岸。1992年,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虎门大桥正式动工,林荣有担任总工程师。1997年,虎门大桥建成通车。
“270米的主跨,这在当时是世界第一。”林荣有说,为建设虎门大桥,国内桥梁界的专家和精英云集广东,探索出一整套设计和施工规范,为以后更多桥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多年后,虎门大桥也“不堪重负”,每逢节假日,这里都会成为珠三角最为拥堵的路段之一。建设更多过江通道的呼声越来越高。
今年4月,横跨广州南沙与东莞沙田的南沙大桥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珠江东西两岸的通行压力。
他告别开了29年的虎门渡轮
今年5月25日18时55分,当陈庆忠驾驶最后一班船驶出虎门渡口,这条航线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虎门渡口的谢幕,与南沙大桥的建成有直接的关系。
1991年5月5日,陈庆忠驾驶着渡轮从虎门渡轮1号码头缓缓驶出,成功首航。在当时,虎门轮渡是珠江东西两岸唯一的交通方式。
29年的渡轮驾驶生涯,陈庆忠见证了虎门渡口繁荣与落幕。
陈庆忠告诉记者,1991年,虎门渡口通航时只有两座码头、三艘渡船,等待渡运的车辆排起“长龙”是常态。在虎门大桥开通以前,从虎门渡口过渡的车辆日均达到1.7万辆。
虎门大桥开通后,虎门渡口的车流量逐渐减少,“刚开始一天大概有1.5万辆,到最近几年只剩七八千辆了。”
今年4月,南沙大桥通车后,虎门渡口车流量锐减到4000辆左右。陈庆忠说:“南沙大桥通车后不到一个月就停航了,没想到那么快。”
2018年,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2019年,南沙大桥建成通车;2024年,深中通道有望建成通车……越来越多的桥梁跨过天堑,汽车排着“长龙”坐船过江的情景一去不复返了。
【传家宝】
从纸票到扫码,地铁出行更便捷
年近八十岁的严嘉汉被称为“广州地铁特使001”。十多年来,他先后向广州地铁提交建议信684封,提出了上千条意见和建议,很多建议获得采纳。
严嘉汉的家里,收藏着22年前广州地铁一号线首段(西朗-黄沙)开通时的车票。“我们广州市民坐上地铁了,当时真的兴奋啊!”回忆起22年前的往事,严嘉汉依然记得很清晰。
【看数据】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