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由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联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开展的“光影·时光”——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东卫生健康老照片征集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许许多多来自省内各地的投稿,为我们找回了广东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中的许多珍贵的回忆。
今天,我们继续讲老照片背后的故事。今天的照片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这家以强大的心血管病专科闻名于广东、全国甚至全球的大医院,已经成长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这些珍贵的老照片记录了省医的多个“高光时刻”。
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75年,是广东省开展全国首例小儿人工瓣膜置换手术的现场。
这张同样拍摄于1975年的照片,是当时广东省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国内首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手术,这是手术现场。
这张照片是1985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主任陈传荣率先在国内开展经皮穿刺球囊心脏瓣膜成形术的现场,接受治疗的是一位饱受疾病折磨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事实上,在当时,开展这类手术并不容易。当时的X光机是60年代初期的产品,X线球管只能水平移动,不能旋转,没有影像监视系统,只能装一台旧黑白电视机代替,由于不匹配,X线图像是变形的;加上二尖瓣气囊导管和配件不够完善,使手术难度加大,操作困难。
一台手术最长试过12个小时,医务人员身心疲惫。陈传荣的健康受到一定影响,白细胞的质和量都明显下降,病理白细胞长期占60%以上,双臂还有大片放射性皮炎等损伤。
可他们却并没有放弃,1988年陈教授应用二尖瓣导向探条(Stylet)引导二尖瓣球囊扩张导管朝前向狭窄的二尖瓣口推进,使二尖瓣球囊扩张导管容易通过狭窄的二尖瓣口从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在穿刺房间隔实践中,首次摸索出低位房间隔穿刺法,能比较安全有效使二尖瓣球囊扩张导管容易从左房进入左心室,使PBMV的手术时间大为缩短。这些方法优化了手术过程,便于推广,不仅有利于病人,也有利于手术者。如今,广东省人民医院每年介入手术多达2万多例。
这张照片里,记录的是心脏病患者正在做康复训练的情景。1989年,广东省人民医院成立心脏康复病区,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心脏康复病区之一,在全国首创心脏外科康复治疗。
推动心脏康复病区成立的是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孙家珍主任医师。1963年,孙家珍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工作。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简称“心研所”)学科带头人禤湘耀教授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康复医学,并有意把心脏康复专业的建设交给孙家珍。
1986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下,省医选派孙家珍赴新加坡学习心脏康复。采得百花酿成蜜,学成归来的孙家珍组建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联合心脏康复中心,一举填补我省心脏康复的空白。1989年,心研所心脏康复病区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有心脏康复专业人员队伍的心脏康复病区之一,并在全国首创心脏外科康复治疗,开全国先河。经过33年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拥有门诊、病房综合治疗、心脏康复评定、康复运动训练、教育咨询、病人家属培训、科研一体的心脏康复中心之一,是我国最早的康复培训基地,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肯定和认可。(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