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日前,广东省卫健委官网公布2018年全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情况。据通报,2018年(2018年1月1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全省共接种疫苗约6045.3724万剂次,共报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13245例,报告发生率为21.91/10万剂次。
经调查诊断核实,其中:一般反应9367例(报告发生率为15.50/10万剂次),以发热和局部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3016例(报告发生率为4.99/10万剂次),以过敏性皮疹为主。
其中属于严重异常反应的有119例(报告发生率为0.20/10万剂次),痊愈60例,好转26例,继续治疗31例,死亡2例;偶合症792例;心因性反应28例;接种事故6例;待定36例。
13245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个案中,死亡个案13例,其中11例为偶合症;1例为“属于异常反应”(临床诊断为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1例为“不太可能是异常反应”(临床诊断为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急性支气管肺炎)。
2018年全省未监测到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经对现有监测信息结果分析,提示预防接种及疫苗品种整体安全可控。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包括不良反应、疫苗质量事故、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
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导致死亡;危及生命;导致永久或显著的伤残或器官功能损伤。
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喉头水肿、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坏死反应(Arthus反应)、热性惊厥、癫痫、臂丛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卡介苗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晕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全身化脓性感染等。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
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异常反应:
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异常反应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相对罕见、严重的不良反应,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疫苗中的附加物如防腐剂、稳定剂、佐剂等因素有关。
由于广东省于2018年补偿保险机制实施起使用新的调查诊断工作指引(2018年),故此处的异常反应包含诊断分类为“属于异常反应、非常可能是异常反应,可能是异常反应,不太可能是异常反应”四类。
严重异常反应:
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中诊断为异常反应者。
疫苗质量事故:
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疫苗质量不合格是指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疫苗中的附加物、外源性因子、疫苗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
接种事故:
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偶合症:
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偶合症不是由疫苗的固有性质引起的。
心因性反应:
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反应。心因性反应不是由疫苗的固有性质引起的。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种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显增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