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蒋隽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
近来中小学统一更换“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收获多方盛赞的同时,也没少“挨骂”,一些言论更是被网络断章取义、扭曲讹传。近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温儒敏谈读书》一书,系统阐述他对读书和语文学习的主张。
7月24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这位文学史家、教育名家,谈“专治”不读书的“部编本”语文教材的使用,学生如何应对高考语文的变化趋势?如何做到少做题、多读书,平衡考试与素质教育?
“没读过”不等于“没学过”
“部编本”语文教材对阅读的深度、广度、速度要求都有提高,与此配合,中考和高考会有什么变化?
温儒敏表示,从近几年高考语文的阅读考题看,很多命题材料都并非出自教材,涉及面相当广,给人印象是:学过的都没有考,考的都是没有学过的。其实“没有读过”不等于“没有学过”,考的是阅读能力的迁移,方法的运用。重点是考能力,考思维,考综合分析、检索和审美等等。
“平时阅读面较广,书读得多,思想活跃的考生,面对这种考试变化就如鱼得水,取得好的成绩;而阅读面窄,只读教材教辅,只注重“刷题”的考生,就可能不适应,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后者即使上了大学,其“读书少”的弱项也会显现出来,制约他们的学业的发展。”他说。
高考命题开始探索考“整本书阅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鼓励“整本书阅读”,有人抱怨增加学生负担。
可是温儒敏告诫“抱怨者”们,“这几年语文高考和中考的试卷命题,开始探索如何考‘整本书阅读’的状况。比如考《红楼梦》有些关键的细节,如果没有完整读过这部小说,只看过电视,那就很难回答。”
他认为这种改进是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读书为本”、回归语文学习“本质”的。“其实,教材要求的读书量是有过测算的,如果学生有阅读的心愿和兴趣,现在安排的阅读量根本不构成什么负担。”
他解释“部编本”语文如此重视“整本书阅读”原因:一是让学生相对完整地接触一些原典,给人生发展“打底子”;二是有意针对网络阅读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倾向,让学生多少回归完整的健全的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读书养性”,用“整本书阅读”来“磨性子”,培育毅力,涵养心智,祛除浮躁。
温儒敏还详细解析了中小学生应达到的语文阅读水平、阅读方法、阅读与考试的平衡、网络阅读与经典阅读,澄清关于高考语文与阅读的各种讹传,详情请见7月28日《羊城晚报》人文版。
人物名片
温儒敏
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兼职),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系文学史家,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评选),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温儒敏谈读书》《温儒敏语文讲习录》等。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责编 | 解素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