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怎么还会低血糖?
2019-07-15 18:00 羊城派 原创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羊城派记者 陈映平 通讯员 宋莉萍

莉莉有糖尿病,平时最怕血糖升高,饮食控制十分严格,还积极运动。最近,她出现了心慌、出汗、手抖等症状。咨询医生后才知道自己低血糖了。糖尿病患者不应该是高血糖吗?为什么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内分泌科徐进华主任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其中缘由。(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糖尿病患者也会低血糖

徐进华主任指出,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非常普遍,属于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低血糖可导致明显不适甚至危及生命,也是糖尿病治疗达标的主要障碍。

血糖的高低与饮食、运动、睡眠及应激(如:外伤、情绪波动等)等因素有关。正常人的血糖在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下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波动,确保血糖不过高或过低。而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调节的机制被破坏,血糖既会明显升高也会发生低血糖。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标准为血糖<2.8mmol/L,而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低血糖后往往跟随着血糖的明显升高,剧烈的血糖波动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低血糖的表现:心慌、出汗、头晕、乏力

与高血糖相比,低血糖的危害毫不逊色。发生低血糖时,患者一般会出现饥饿感,伴有心慌、出汗、头晕、乏力,这是低血糖的典型症状,及时进食后症状可逐渐缓解。如低血糖进一步加重,会出现焦躁不安、反应迟钝、甚至抽搐、昏迷,如不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则会危及生命。有过典型低血糖发作的患者往往记忆深刻,甚至因此畏惧降糖治疗。

有不少患者喜欢以自身感觉来判断是否有低血糖发作,这是十分危险的。相较典型的低血糖症状,还有很多患者仅仅表现为轻度的头晕乏力、可以自行缓解而被忽略。部分老年人低血糖时表现为行为异常、睡眠异常等不典型症状。有些患者反复低血糖可完全没有症状,但这类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昏迷。反复低血糖的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认知障碍等症状。低血糖更会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

低血糖发生的原因和对策

1、进食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进食应定时定量,不要因为看见血糖升高突然减少正常进食。如因腹泻、呕吐原因进食减少,也要及时监测血糖并告知你的医生调整用药。如因故不能按时就餐,应及时少量进食避免低血糖发生。

运动量过大时要额外“加餐”图/陈映平

2、运动

运动量过大。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运动宜在进食后1小时进行,不要空腹进行运动。如运动量增加,应在运动前进食额外的碳水化合物。

3、药物

降糖药物均有可能导致低血糖,尤其是胰岛素及促泌剂,而一些新型的降糖药如西格列汀等DDP-4抑制剂低血糖风险较小。故医生给药时会从小剂量单药开始,监测血糖后逐步调整用药。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时一定要按医嘱要求规律用药,注意用药与进食的关联性,同时规律监测血糖。

4、饮酒

很多患者会发现饮酒后血糖较低,甚至误认为饮酒对降血糖有好处。实际上饮酒、尤其是过量或空腹饮酒更易诱发低血糖,引起血糖波动。长期过量饮酒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肝脏等均有严重损害。酒精又与多种药物有不良的相互作用。故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要饮酒。

5、肝、肾功能不全

肝、肾功能不全会导致降糖药物的清除能力下降,药物在体内蓄积、作用增加。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糖元储备不足,容易出现空腹低血糖。故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的用法用量。

6、糖尿病性胃轻瘫

是糖尿病的较常见自主神经并发症。胃肠道动力减弱、蠕动缓慢,导致食物长时间滞留在胃中、吸收延后,使降糖药物的作用高峰与血糖高峰不匹配,而致低血糖。出现胃轻瘫的患者要调整饮食结构,可选择低纤维、半流等易消化食物,并调整给药时间。

7、其他

如合并甲状腺、肾上腺、垂体功能减退等疾病。“糖妈妈”妊娠期间、分娩后,血糖也较易波动。

另外,在糖尿病早期,由于胰岛细胞功能失调,胰岛素分泌高峰明显滞后于餐后血糖高峰,患者往往在餐后3-5小时出现低血糖,进行糖耐量实验可明确诊断,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或阿卡波糖等糖苷酶抑制剂治疗。在部分明显高血糖患者降糖治疗过程中血糖下降过快,虽血糖仍明显高于3.9mmol/L,也会出现典型低血糖症状,此时可适当分餐及调整饮食结构,降糖治疗宜平稳达标。

提醒:

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现象很常见,日常自我监测血糖对及时发现低血糖很重要,万不可只靠感觉来间断血糖高低。家属应协助老年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了解其用药情况,防止药物过量或漏用。出现低血糖时及时进食以纠正,可自己先初步分析下饮食、运动、用药等可能引起低血糖的因素进行调整。及时到专科医生处就诊,进一步明确低血糖原因、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 | 羊城派
题图 | 视觉中国
责编 | 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