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卢永根: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
2019-07-02 20:02 羊城派 原创
七十年来,卢院士身体力行,始终坚定永不褪色的信仰,用毕生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入党初心

文/羊城派记者 陈亮 彭启有
图/羊城派记者 陈亮

7月1日上午,广东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广州珠岛宾馆珠岛会堂举行。苏权科、钟南山、费英英、彭彬、卢永根(党林夕代讲)、甘学德、孙建国7名报告团成员深情分享个人事迹、心路历程,羊城派记者为您逐一整理了7位先进人物的基本情况和演讲稿,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吧!

卢永根简介

卢永根,男,1930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

先后获得 “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南粤楷模、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

卢永根出生在香港,1949年从香港来到岭南大学农学院,从此扎根广州。他有着70年党龄,一生节俭朴素,被誉为“布衣院士”。家中至今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旧沙发、旧电视、旧铁架床。

他将毕生积蓄880.9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他以强烈的爱国情怀献身农业教育科研,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默默耕耘,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观点,为水稻育种实践、农业教育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党林夕代卢永根作事迹报告。 图/羊城派记者 陈亮

七十载党龄的院士情怀

永不褪色的坚定信仰

党林夕(代卢永根作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党林夕,是卢永根院士所在华南农业大学的一名老师,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老校长,卢永根院士的故事。

卢院士今年89岁高龄,是身边人所熟知的生活简朴的卢爷爷。但是,这个衣着简单、生活低调的人,却因2017年的一个举动,突然成为了全国“网红”。

那年3月,他与夫人徐雪宾颤颤巍巍地抱着一个破旧的牛皮纸信封出现在华农校内一家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学校账户,整整880多万元!这是二老的毕生积蓄,卢院士还有一个女儿,但他选择把钱毫无保留全部捐给了学校。

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而他们作出这个捐赠决定究竟考虑了多久?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一切就发生在几秒钟之内。

那一年,卢院士病重,与夫人商量后事安排时,他就说了一个字:“捐!”,夫人马上懂了,立刻说:“我也是这么想的。”就在那一年,卢永根院士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为什么他会如此慷慨、毫无保留?这还要从卢院士最初的人生选择说起。

卢永根从小在香港出生长大,大家看到的这张旧照片,他穿着双肩带白衬衣,在当年也是非常时髦的。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英国律师行的一名高级员工,卢永根从小在香港就接受了良好的中西方教育。

但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当时在读六年级的他被父亲送回广州花都乡下避难。从小经历家仇国恨,亲眼目睹日军的凶残暴行,这种切肤之痛激发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念高中的时候,他作出了跟同龄人不一样的选择: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英文学校,选择在中文学校就读,接受民主进步的思想。

此后,他积极追求进步,向往共产主义,1949年卢永根在香港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地下党员”,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来到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

期间,他考入岭南大学就读。经历全国院系调整后,卢永根来到了华南农学院,与丁颖院士相遇,成为了他的首届学生,毕业后更是成为丁颖水稻研究的助手。

丁颖是院长,卢永根是学生,可是,卢永根却成功发动当时已经68岁的丁颖院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对此,卢永根回忆,与老师的这份“忘年交”友谊一直暗含着一份默契:“学术上,您是我的老师,是我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我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我要告诉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信仰。”

这一信仰在卢永根看来,必须终生践行。

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 图/羊城派记者 陈亮

卢永根常把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名言挂在嘴边:“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改革开放后,卢永根曾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留学,留美期间,在美的亲人告诉他,留在美国你可以过得很舒服。但是,卢永根坚定地说:“我是中国人,祖国的建设需要我!”

是啊,如果他一走了之,丁颖老师毕生收集托付给他的七千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将何去何从?他这一走,这个领域的研究又要多少年才能赶上其他国家?

卢永根坚定地选择回到祖国。在他的感召下,一大批水稻育种专家也选择回国报效国家。卢院士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就在2017年,他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也被传为佳话。

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民的生活曾经十分艰辛,看天吃饭,如何提高水稻的育种品质?这是卢永根毕生科研的命题。他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在水稻遗传资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个领域的理论性研究曾经很缺乏,基础研究又很难出成果,卢永根却选择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像普通的农民一样,挽起裤腿,赤脚走在农田里,一步一脚印地去寻找水稻的祖先“野生水稻”,跑遍了广东、海南和江西。

野生稻的收集十分困难,要么在山区,要么在荒芜的沼泽地,但卢永根从不放弃。有一次,已经70多岁高龄的卢院士带队去清远佛冈一座荒山的山顶采集野生稻,爬到半山腰,卢院士已经体力不支,但他仍然坚持要上山,学生们只好连搀带扶架着他慢慢往上爬,山路崎岖陡峭、木石穿道,一路辛苦异常。好不容易才爬到山顶,大家都累坏了,学生们也想让他先歇一歇,他却坚定地说:“找!赶紧找!”

幸运的是最终找到了宝贵的野生稻。亲眼见到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已经疲累至极的卢院士异常激动,他俯下身紧紧地握着稻穗对学生们说:“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你必须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一定要亲自察看现场,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细节。”

赤脚耕耘大地,卢永根不在乎名,不在意利,但求这一生有意义。他对于物质的要求极低,办公室是简陋的,家中仍然使用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铁架床、旧电视机,被人们称为“布衣院士”。

在入院治疗前,他几乎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忙碌地做科研、回邮件,到了中午,他就拎着一个铁饭盒,叮叮咚咚地走去学校饭堂,和学生们一起排队打饭。

年事已高的他时常背着挎包、戴着遮阳帽,在葱郁的校道上安然地等着公交车,成为了校园里一道风景线。

这道朴实的风景线,给予了很多人希望。卢院士一直以来通过各种途径去帮助困难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看到自己的学生刘向东有机会去香港进修,但是由于经济困难,顾虑重重,卢院士专门借钱并提供行李箱等用品,鼓励他学有所成,回来报效祖国。在花都罗湖小学,他甚至把兄弟二人共有的家族商铺无偿捐出,作为孩子们老师们的教育基金。到目前为止,这个基金已经资助师生近三千人。

如今,因患癌症卢院士重病在床,在病房中,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说:“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

在卢永根夫妇的要求下,一个特殊的临时党支部在医院病房成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卢永根院士病房临时党支部”开展了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卢院士身体虚弱,但仍然坚持全程参与了学习和讨论。他说他的心情很激动,仿佛回到了自己70年前刚刚入党的那一刻。

卢院士深知疾病带给人们的痛苦,前不久,他亲手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希望以一名院士的身份作最后的医学科普,把自己的身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卢永根院士入党整整七十年。七十年来,卢院士身体力行,始终坚定永不褪色的信仰,用毕生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共产党人的入党初心,这也是激励我们年轻一代在新时代坚守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力量!

谢谢大家!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江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