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将“裸眼3D”玩上屋檐,这样的灰塑太好看
2019-06-28 19:25 羊城派 原创
能扛百年风雨的灰塑,你知道多少?

文/图/视频 羊城派记者 甘韵仪
实习生 张艺璇

夏菡冬梅争奇斗艳、翠鬃红毛池中戏水、飞禽走兽跃于檐牙、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太美了!一件件灰塑作品藏匿于广州番禺余荫山房中,等着神探和大家去开启一场追溯往日的时光之旅。而带领神探开启时光之旅的,正是余荫山房中灰塑作品的制作者——灰塑工艺的传承人崔镜兴师傅。

近日,灰塑已完成广州市新一批非遗评选的公示。能扛百年风雨的灰塑,你知道多少?

古代民间裸眼3D

灰塑追根溯源,可至唐代,是一种传统的雕塑艺术。除了塑于门额、屋脊、草尾等处,灰塑工艺还常常被运用于房屋建筑的边角连接处。将石灰覆于墙身并雕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或造型,化腐朽为神奇地掩盖上建造时无法抹平的建筑痕迹。

师傅说,灰塑耐酸、耐碱、耐温且无需烧制,十分适宜岭南一带湿热的气候条件,故而灰塑工艺十分“接地气”地广泛应用于岭南地区的寺庙、祠堂、私人宅院等各类民间建筑之中。

灰塑的“接地气”不仅仅在于其应用于民间,更在于其取材于民间。灰塑在灰泥的炼制中加入稻草或是草纸等民间常用材料,制成“草筋灰”以及“纸筋灰”,并混入盐、红糖、糯米浆等民间常见食物,使其在增加黏性和吸水性的同时,发生钙化而愈加坚硬。

“钙化之后的石灰会在表面结成一层很坚硬、很光滑、很耐用的表面,可以应付岭南地区的湿气和寒流暖流,让它不容易爆裂。”崔镜兴告诉神探,正是这些民间常见材料混合所发生的钙化反应,才让灰塑虽经百年风雨却仍保留至今。灰塑所塑的内容也取自民间,带有通俗性的花鸟鱼虫、带有故事性的民间传说、带有教义性的道德礼制、带有寓意性的吉祥瑞兽……以立体的形式展现着百味人生和世间万物。

灰塑工艺没有长宽高的空间坐标轴,也没有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三维技术,全凭灰塑师傅的一颗匠心一双巧手,成就了古代民间的“裸眼3D”。

从平面到立体见神奇

崔镜兴出生于广州番禺,小时候喜欢画画,长大后成了灰塑大师,用石灰作画。

刚出来做工时,崔镜兴还只是房屋建造工程中的一名泥水工,为装饰所造房屋中的草尾和门楣而首次接触灰塑。自此,崔镜兴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灰塑,不断摸索、不断前进,并于1982年在余荫山房正式独立开展灰塑工作。

从业数十载,崔镜兴一心致力于古建筑中的灰塑修复,以及灰塑作品的创作。广州陈家祠、三水芦苞祖庙、沙湾留耕堂等多处古建筑都留下了崔镜兴在其中修复灰塑的身影。

余荫山房的《十九世纪中叶图》、石碁红木街的《百鸟朝凰图》等多件灰塑作品在彰显崔镜兴从小画童成长为灰塑大师的同时,也见证了他从平面作画到立体作画的蜕变。

灰塑的立体作画与普通的平面作画不一样,要先在平面上绘画构图,再以底图为基础“打钉”并“扎丝”来构建“骨架”,一边填充材料一边塑形,慢慢“批”出细节后上色,才算是完成一项灰塑作品的制作。

“灰塑都是很精细的东西,做的时候要很专心。”崔镜兴告诉神探虽然制作灰塑是个细致活儿,但是自己慢慢学学慢慢做、一直学一直做,将自己的兴趣融入自己的事业,也是十分幸运的。

再从立体到平面见创意

在将平面的绘画转化为立体的灰塑之后,崔镜兴再次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将立体的灰塑“嫁接”到平板之上,创造了“立体国画”。

在崔镜兴位于余荫山房的工作室中,悬挂着多幅用灰塑工艺完成的“立体国画”,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望。其中,最受崔镜兴自己喜爱的,当属描绘五位童子对弈的《童趣棋乐》。“人物和花鸟不一样,要更加细致,要传神!”在崔镜兴的点拨之下,神探发现画中五位童子果然神态各异,十分传神。


崔镜兴告诉神探,平时最受游客关注的,也是这幅《童趣棋乐》。除了驻足关注作品之外,崔镜兴所开设的“崔镜兴大讲堂”也吸引着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人群参与,让大家在体验中学习灰塑。正因如此,崔镜兴对于灰塑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现在古建筑的修复中经常用到灰塑,而且灰塑很漂亮很吸引人。”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户外作业辛苦以及薪资报酬较少等问题也让灰塑工艺追求者甚繁,而传承者难寻。

崔镜兴带领着神探游走于余荫山房之中,寻找着藏匿其中的灰塑作品。“这些都是我做的!”此言一出,大获四周游客赞赏,也让崔镜兴倍感自豪。园中有些灰塑作品已有30多年之久,覆于其上的青苔为灰塑作品留下岁月的痕迹。“这些灰塑马上要进行一番新的修缮啦,到时候修好了要来看啊!”崔镜兴如是说道。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