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刘云
通讯员 苏卓健
“原文再续,书接上回……”相信对不少广州人来说,这句话再亲切不过。短短的八个字,带出了儿时的集体回忆:每日放学飞奔回家,扭开收音机,一家几代人听着粤语长篇小说连播来“送饭”。电波另一头的“讲古佬”,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谈古论今,讲天说地。
两“讲古佬”现场收下10名徒儿
最小徒儿年仅7岁
6月20日,在越秀区杨箕村姚氏大宗祠,这句话竟出自三位垂髫稚子。他们一时手持折扇,一时空手比划,口中讲述着杨箕村和梅花村的本土掌故,以及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功架十足。原来,这三位是粤语讲古的青少年爱好者——师承讲古大师缪燕飞的李丞冉,及师承新生代粤语讲古传承人彭嘉志的梁彦缙、邹游曦。
在现场的另一边,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稳坐太师椅,两手搭于木扶手,一直笑得合不拢嘴,他正是先后在广东电台、广州电台、佛山电台等播讲长篇小说超过40部的讲古大师霍沛流。今天于霍老而言是个非比寻常的日子——在众多好友和媒体的见证下,他首次收下了五位徒弟:来自杨箕小学的侯宗睿、张健宏、罗乔、陈俞均、卢晓逸,希望在这些孩子的心间播下一颗种子,就算未来不以讲古为职业,也能终身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年纪最小的罗乔在家庭的熏陶下,牙牙学语之时便开始听讲古,对已故讲古大师林兆明和张悦楷的作品如数家珍,她表示,有幸以这个方式度过7岁的生日,今后将以各位哥哥姐姐及讲古前辈为榜样,勤学苦练,尊敬霍老师,对粤语语言艺术怀有敬畏之心。
来自黄花小学的雷曼儿,来自东风东路小学的郑皓煜、麦培佳、冯彦缙,以及来自东川路小学的吴宇轩五位小朋友也在此完成拜师礼,他们的师父彭嘉志是青年讲古人中的精英。彭嘉志15岁学艺以来,跟随着他的师父——曾被媒体称为“羊城最后一个讲古佬”的颜志图,推动岭南文化和讲古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3000多名青少年学习和传播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讲古应用于更多新颖有趣的媒介,如出版《童说岭南》系列书籍,以及通过“广府文化喜剧秀”,探索把讲古搬上戏剧舞台。
推广“粤语讲古”文化
“越秀·粤语讲古名人堂”项目启动
霍沛流和彭嘉志除了是讲古名家,还有另一重身份——越秀区梅花村街的居民。由于这个区位优势,越秀区选择在梅花村街杨箕社区建设一个粤语讲古传习试点,依托缪燕飞、颜志图、姚焕然、梁皓明等一众“粤语讲古推广大使”的支持,启动“越秀·粤语讲古名人堂”项目。梅花村街党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精神,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及优良传统教育,梅花村街与越秀区文广旅体局共建“越秀·粤语讲古名人堂”,吸引不同流派的粤语讲古爱好者在此进行切磋和交流,讲好越秀故事,传播广州声音,充分发挥红色基因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
本次活动由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旅体局、梅花村街党工委、办事处主办,由越秀区文化馆、区文化发展促进会、区文化馆梅花村街分馆共同承办,接下来计划在各社区和杨箕小学逐步开展常态化的讲古活动和传承课程。讲古大师缪燕飞表示,早在十多年前,由于市民的消遣方式逐渐多元,以前一条街都在听古仔的情景不再出现,同辈的“讲古佬”也接连逝世,粤语讲古几近断层,今天很欣喜看到不少新生代对讲古充满热忱,寄望他们今后能在此勤奋学习,用更创新的方式振兴和传承这项艺术。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