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粤考宣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题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省教育考试院刚刚公布了命题思路。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思路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依托高考评价体系,推进高考内容改革,机制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系性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试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接续奋斗,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试题以智育为基,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见识、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试题助力体美劳教育,精心撷取素材,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套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自主命制5套,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及合理难度。
一、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19高考语文命题立足高考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通过科学设计命题,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品德修养,讲述奋斗故事,引导考生传承爱国精神,接续时代奋斗,谱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进之歌。
1.厚植家国情怀,培育追梦赤子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五四以来中国青年的百年奋斗史书写了无数爱国青年的青春风采。2019高考语文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彰显高考育人功能。如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试题向考生展开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年)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2049年)的特定历史时空,从中精心选择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突出各自的时代主题,启示考生深刻领悟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感受中国青年与祖国、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在创造青春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写作任务设置五种身份,意在引导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设身处地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接续奋斗,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时代先锋,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天津卷作文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择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的三则材料,分别表达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责任,献身人类历史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命题主题鲜明,启迪考生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人类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意义。北京卷作文试题“2019的色彩”引导考生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将个人的成长置于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品德修养,铸就时代先锋
立德树人,铸就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先锋,必须准确传递核心价值观念,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对考生及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汲取思想精华,优秀文化浸润人。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全国Ⅲ卷默写题要求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喻示的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诗歌表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浙江卷简答题材料《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孟子关爱社会、心忧天下;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临川汤先生传》中的汤显祖持身端洁、不慕权贵,上海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项经传》中的项经爱护百姓、敢于担当,都是当代青年品德修行的榜样。命题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利用传统的优秀品格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提倡尊师重教,优秀品德感染人。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倡导尊师重教,引导学生品格修行。作文试题选取一则漫画,通过特定情景的引入,拉近教育主题,使考生在感受师生情谊、体验情感温度的同时,产生强烈共鸣。漫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考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3.讲述奋斗故事,激励接棒青年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注入拼搏的精气神,坚定其脚步、强健其精神,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试题通过讲述奋斗故事、弘扬奋斗精神,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感受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激励他们敢于担当,勇于拼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接棒跑者。
营造奋斗情境,激励奋斗精神。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从五四青年奋起,到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再到民族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奋斗”的主线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通过材料与任务驱动,营造真实的奋斗情境,让考生感知青年奋斗与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相互关系,体会青年奋斗精神的价值与意义,正面引导考生增强担当意识,激励奋斗精神。上海卷积累应用题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鼓励青年要有长期奋斗、艰苦奋斗的精神。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题选用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赞扬了坚定信念、全力以赴、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这些题目的设置也是在营造奋斗情境,激发青年的奋斗热情。
讲述奋斗故事,砥砺奋斗品格。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李白《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两句,隐含的是传说中“五丁开山”的奋斗故事。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三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三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对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了鲁迅的《理水》,小说塑造的大禹及其随员正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实干家、奋斗者的真实写照。命题设置还着意引导考生思考“中国的脊梁”,进一步强化奋斗者形象。
感受奋斗喜悦,增强奋斗意识。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2018年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和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三则材料,无论新中国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还是新时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桥,都是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技术”,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国桥梁建设由技术落后、依靠外国援助到技术领先、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历史巨变,使考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悦,自觉增强奋斗意识。
二、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持续深化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
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增长考生知识见识,提高考生能力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应用导向,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设计。在服务高校人才选拔的同时,引导基础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1.重视基础,增长知识见识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教育引导学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选取丰富素材,寓基础性考查要求于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引导考生增长知识见识。顶层设计,追求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的融会贯通。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并不直接设置单独的知识考查试题。全国卷统一遵循顶层设计原则,分别设置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大模块,以对语文学科最为核心的阅读素养、表达素养及语文关键能力的考查为导向,将对语文必备知识的考查融会其中。命题引导考生系统掌握扎实的必备知识,诸如词汇、语法、文化常识、标点符号用法,各种文体及相关的修辞、表现手法、论证手法等,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优秀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整体布局,萃聚古今中外,引导考生增长学识见识。试题取材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领域,内涵丰富广博。全国卷三道文言文阅读题均取材《史记》,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节选叶嘉莹论杜甫,全国Ⅰ卷、Ⅱ卷文学类文本分别选取鲁迅《理水》和莫泊桑的《小步舞》,经典荟萃,名家云集。全国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要求考生对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祖国重要发展节点展开细节想象,全国Ⅱ卷、Ⅲ卷材料分别展示港珠澳大桥建成、“嫦娥四号”飞抵月球背面等反映国家进步的标志事件,忆往思今,国强民新。此外,命题材料还涵括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书画艺术等大量内容。命题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试题素材的载体优势,使考生在应试答题的同时领略文化经典、铭记革命历史、感受当代伟绩,进而增长学识见识,增强四个自信。
2.凸显应用,提高关键能力强导向
“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强化选材的实践应用导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试题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又与国家发展、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引导考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全国卷中,材料广泛涉及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嫦娥四号”等国家发展热点,世乒赛、冬奥会等体育热点,传统音乐、中国书画等文化热点,压力与肥胖、生物酶与饮酒等生活热点。这种选材设计,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写作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查内容。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都明确规定考生必须采用演讲稿、书信、观后感及慰问信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这些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全国Ⅲ卷作文试题“画里话外,师生情长”虽未明确规定文体,但漫画材料直接取材于每个考生都深有感触的场景,有助于激发考生写作热情,抒发真实情感。三套试卷的作文试题对中学写作教学释放出强烈信号:写作要立足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
强化信息处理的实用能力,对接社会发展要求。信息处理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国Ⅰ、Ⅱ、Ⅲ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不管是面对文学审美还是实用求知,不管是对材料进行信息筛选还是逻辑推理,都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求密切相关。此外,全国Ⅰ、Ⅱ、Ⅲ卷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第21题统一创新题型,要求考生对一则真实新闻报道进行关键信息提炼。这一创新题型引导考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信息的获取、筛选、提炼和表达,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实用导向。
3.创设情境,聚焦学科素养求创新
学科素养反映核心价值,是以情境为载体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聚焦语文学科素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扩展素材选取范围,突出试题命制的情境化设计,落实综合性、创新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将作答要求与人生体验相结合,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要求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Ⅱ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设置五个具体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任选其中之一,准确把握历史背景,在特定的情境中以特定的身份、特定的文体展开想象与思考,完成写作。这些任务要求通过设置与真实生活高度接近的写作情境,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清晰指示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全国卷三套试卷的第17—19题都是重点考查对词语运用、语篇衔接、语病修改或标点符号的运用,但这种考查并非孤立、简单、直接展开,而是被设置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之中,有助于考生结合人生体验进行理解,推动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的落地、落实。
将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的探究情境。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考查对鲁迅《理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不直接提问,而是借用教材中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话,引导考生在鲁迅的作品群中进行综合思考。全国Ⅲ卷古诗文阅读第15题要求考生将刘禹锡原诗与教材背诵篇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行语言风格对比,使学生置身于刘禹锡的作品群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理性思考的迁移和整合。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考查对铁凝原文内容的推断,引入老舍的名言,也与之类似。这种综合的探究情境创设可以帮助考生由此及彼,由试题而教材,连点成面,在综合思考中获取新知,实现高考语文对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将命题设置与生活现实相结合,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全国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要求考生对“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说法进行分析。但“‘新型’的志愿者”这一说法并未直接出现在材料之中,是命题结合生活实际而设定的特殊问题情境,考生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才能理解考查内容。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6题“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也引导考生从材料中迁移出来,结合中国当代的伟大成就来深刻理解考查内容。这些试题设置都着力于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三、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贯彻全面发展理念
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贯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在充分体现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础上,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他们身体力行。
1.博采古今艺术,丰富审美体验,彰显美育化人功能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语文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语文命题突出美育导向,遴选艺术经典,培养审美能力,以美启真、以美向善,充分发挥美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功能,引领考生培养健康情趣,涵养浩然正气,升华人生境界。
徜徉艺术经典,享受审美愉悦。2019年语文试题注重引导考生在艺术经典的审美熏陶中感受美、体悟美。全国卷中既有《邹忌讽齐王纳谏》人物的形象美,也有《阿房宫赋》雄壮的建筑美,还有《赤壁赋》中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美,《题许道宁画》的淡雅之美,《插田歌》中的劳动之美,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的墨梅清姝气质之美,天津卷《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的自然之美,都使考生获得美的滋养。全国Ⅱ卷莫泊桑《小步舞》以其“含而不露”的写作风格娓娓道来,塑造了酷爱艺术的舞蹈师夫妇形象,考生可以领略到文学大师深刻的艺术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以美启真,洞悉人文历史。文学艺术博大精深,润泽后世。全国Ⅱ卷论述类文本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阐释了伟大诗人杜甫的“健全才性”及诗歌成就,使考生在审美陶冶中认识到成就一代诗圣的原因。全国I卷关于古琴艺术、Ⅱ卷关于国画艺术的材料,以及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书家和善书者》、上海卷以音乐的“中国味”为主题的作文,加深了考生对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北京卷现代文阅读《北京的“大”与“深”》,旁征博引、情趣盎然,导引考生游历京城,品味深厚的历史感与鲜活的生命力,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思考。
以美向善,提升人生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增强考生辨析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能力,升华人生境界。2019年语文试题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天津卷现代文阅读《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一文,考生可以领略到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的旖旎风光之美,感受萨丽娃姐姐的奋斗精神,激发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向往。北京卷的微写作题,直接考查对《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红楼梦》等名著的理解,启发考生品味经典,思考社会,实现美育“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2.弘扬劳动精神,倡导劳动实践,落实劳动育人理念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立足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歌颂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展现劳动美好,引导考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歌颂劳动价值,倡导热爱劳动。全国Ⅰ卷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这则作文材料既着眼于劳动思想的历史溯源,也关注问题的现实呈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箴言、警句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作为总领,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与当下社会一些对劳动的偏差认识、错误态度进行对比,引导青少年学生对这一现象及劳动本身进行深入思考,自觉弘扬劳动精神,以期在全国青少年乃至全社会中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高考作文在推动劳动教育方面的导向功能。
思考劳动意义,展现劳动之美。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辛勤、诚实的劳动都应受到推崇和尊重。劳动本身是美的,是创造幸福的。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节选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一首具有民歌风味的《插田歌》,描述的正是农人田间劳作的美景,尤其是“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插田画面,表达农民劳动的愉悦。江苏卷现代文阅读《表妹》,通过表现一对表姐妹在溪滩浣衣的场景,赞扬劳动之美,引导考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3.关注体坛热点,激扬体育精神,引领健体励志风尚
体育在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今年语文试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体育观念,弘扬体育精神,增强参与意识,深刻领会体育中包蕴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充分发挥体育育人功能。
全国Ⅲ卷的语言文字运用题以第55届世乒赛这一热点赛事为素材,在命题设计上突出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等关键信息,意在展示国球的骄人成绩,激扬刚健有为的体育精神,激发青年学子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全国Ⅲ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呼应奥运精神,从志愿服务的角度鼓励青年关注奥运、关注体育,增强参与意识,使体育精神落到实地。
全国汉语文试卷的作文试题“奥运我最爱”:2019年5月10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倒计时1000天。来安中学举行“奥运我最爱”的主题班会。小华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大伟说:“我最喜欢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世界冠军,像他那样自豪地说‘I ammadein China’(我是中国造)!”小齐说:“我最喜欢奥林匹克运动口号:‘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我没什么体育特长,但经常锻炼身体!”
试题回应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倒计时1000天这一热点事件,呈现奥运格言、奥林匹克口号以及运动员的豪言壮语,内涵丰富。其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不仅是体育健儿崇尚的拼搏精神,更是人生追求的目标;而那句“我最喜欢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世界冠军,像他那样自豪地说‘I ammadein China’(我是中国造)”,则气势豪迈,鼓励考生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奉献祖国。
2019年高考语文全面贯彻党的新时代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呼应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的重大时代主题,持续推进高考语文科内容改革,健全高考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探索高考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方法,为服务高校科学选才、引导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做出积极贡献。(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