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育观察员 惯看东山
日前,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学公布了其2019年拟招聘的35名教师名单,其中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就有20人,还有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且35人均是研究生学历,其中8人是博士(3名博士后)。
不仅如此,笔者在深圳中学官方网站上看到:该校“共有教师400余人,其中硕士200多人,博士29人。教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竞赛金牌教练、名教师等40余人。近几年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引进了百余位优秀毕业生。”
于是,经媒体报道后,很多网友“不淡定”了。有的网友就“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学历高消费”的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网友坚定地为这些顶尖毕业生感到“不值”。
对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属公民言论自由范畴,这种权利笔者也会“誓死捍卫”。不过,笔者认为,一所中学招一批顶尖名校毕业生和硕博毕业生就被舆论“盯”住,还真是小题大做。
首先,高校招生人数近年来持续高位运行,顶尖名校毕业生也已经是批量“生产”了,清华北大每年的毕业生(包括硕博毕业生)加起来没有上万也有大几千人吧,这些毕业生总得有“出口”,不可能都是到“高大上”的岗位就职。
早在此前,就有北大毕业生回家乡卖猪肉、清华毕业生当保安的“先例”。况且,清华北大毕业生来到深圳这所省重点中学当老师也不算“委屈”。
其次,那种持“顶尖名校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学历高消费”这一观点的人,是“名校光环论”的持有群体。这类人的逻辑就是:顶尖名校毕业,那就应该去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去当老师就是“学历高消费”。
在讲究“平等”“公平”的今天,在劳动不分贵贱的现代,这种思维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
再次,社会进步的一大成果,就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方向的机会。基于个人志趣、爱好而选择将来从事的事业,这属于个人选择层面,这种选择允许多元,也提倡多样,不必“大惊小怪”。
复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怎么强调教师特别是高素质教师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最后,实践证明,名师真是容易出高徒。深圳中学在其官方网站中介绍,该校在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考成绩在全市乃至全省保持领先优势,2010-2018年有252人升入清华北大;
学科竞赛成绩显著,迄今为止已获得14枚国际学科奥林匹克金牌;
国际课程勇攀世界高地,受社会瞩目,海外大学录取成绩斐然,2018年US NEWS排名前10的美国大学录取9人,排名前50的美国大学录取150人,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录取7人,以上录取数据全国第三;
学校艺术教育成绩斐然,2001年合唱团获得澳洲国际音乐节金奖。
更为耀眼的是,“深圳中学在7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近四万名优秀的初、高中毕业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校友。例如,腾讯创始团队5人中有4人都是来自深中,他们是马化腾、陈一丹、张志东、许晨晔。
校友刘若鹏25岁便成功研制了可以引导微波‘转向’的‘隐形衣’,回国后成立了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业绩斐然……”
所以说,“大材小用”?不见得!“小题大做”?要不得!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