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的孩子们太牛了!观鸟辨植物成“专家”
2019-05-11 20:51 羊城派 原创
依托海珠湿地,海珠区自然教育玩出新花样

文/羊城派记者 李焕坤 林诗妍
图/视频 羊城派记者 黄巍俊

“这是夹竹桃吗?”“这看起来像黄花曼陀罗吧,你快找找。”在一株挂着号码牌的植物前,五位小学生正翻着手中的图片资料,讨论得热火朝天。5月11日上午,“海珠湿地第四届观鸟比赛暨2019年海珠区中小学生鸟类和植物识别比赛”在海珠湿地二期举办,来自海珠区近500名中小学生欢聚于此,来了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上了一堂难忘的自然教育课。

据介绍,大赛旨在进一步强化中小学生湿地科普教育,提升学生保护湿地、爱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推动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比赛分为中学组、小学组和亲子组共3个组别,设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以图片形式辨认鸟类和植物种类,参赛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平板上进行看图完成辨认;第二个环节则为户外辨认鸟类和植物种类,参赛学生使用望远镜到户外辨认、记录野生鸟类和挂有号码牌的植物名称。

环境改善鸟类增多,小选手观鸟热情高

近年来,海珠湿地秉承“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以及“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积极开展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通过恢复滩涂、构建人工浮岛、种植淡水红树林等恢复自然生态的方式,为鸟类营造“星级之家”。结合传统岭南农耕文化,大量运用水稻、野大豆等农作物作为湿地植物,不仅营造了都市乡野气息,也为众多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尤其是湿地内丰富的鱼虾和昆虫等生物资源,成功吸引了大批野生鸟类在此定居或停歇,据统计鸟类种数从2012年的72种已增加到177种。

来自晓园小学初一年级的赵小优和林中政,是学校呆鸟社社团的成员。他们一边寻找一边兴奋分享自己刚刚识别到的鸟类,“我刚刚看到了画眉,它还是广州市的市鸟呢,小白腰雨燕我也看到了!”

“老师你看,那是白头鹎!”参赛学生热情高涨,仔细捕捉漫天碧绿中翩若惊鸿的身影,聆听别具一格的鸣叫,每发现一只鸟,内心都无比雀跃,可又不敢大声欢呼,唯恐吓到鸟儿们。老师介绍,只要学生足够专心观察,靠着好眼力还能识别出暗绿绣眼鸟、黄腰柳莺、红耳鹎、白喉红臀鹎、乌鸫、长尾缝叶莺等鸟儿。

来自新港路小学五年级的小闫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年参加比赛了。“去年我和小伙伴一起参赛拿了三等奖,今年争取二等奖吧!”他开心地告诉记者,比赛开始半个小时里,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已经完成了20多种鸟类和植物的识别,“还剩下十几种,我们决定先休息一下再继续奋战。”

在亲子组中,家长刘先生一直陪在五年级的女儿旁边,帮助她识别植物。“她们学习平时有科普课,她对这些植物和鸟类的识别都很感兴趣。”对于比赛,刘先生笑称,“小朋友认识的都比我多,我今天就是来学习的。”

寓教于乐,夯实自然教育“海珠模式”

据了解,海珠湿地已成功举行了三届观鸟比赛,通过观鸟辨植物这种寓教于乐、互动性强的有效手段,吸引了众多家长、学生的积极参与,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青少年培养的方方面面。

海珠湿地建成以来,借助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和良好的城市湿地环境,积极探索湿地自然教育新模式,实现了海珠湿地“三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策略。目前海珠湿地自然教育已走进广州70多所学校,开设课程超1000多场次,致力将湿地保护、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科普文化活动、校本课程等多种方式传递给在校的学生,把传统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体验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同时,无痕徒步湿地、自然定向探索、城市农耕等丰富的自然活动也吸引了大量周边社区和企业白领参与,极力满足大众感知自然、认识自然的需求,营造了全民参与湿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致力将海珠湿地打造成为保护之地、教育之所、陶冶之园。

“我从小跟着爸爸去公园观鸟,因此就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一位获得中学组一等奖的参赛学生开心表示,“利用课余时间观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从中我也学会了不少鸟类植物知识,对大自然有了新的认识。”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未来海珠湿地将以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为导向,联动社会资源力量,开展丰富的科普教育体验活动,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宣传,强化科普宣教体系建设,巩固湿地研学交流,努力打造自然教育高地,助推全国自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吕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