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烧饼,安放了一再犹豫的恻隐之心
2019-04-12 23:08 羊城晚报
在日常的语境中,我们认为“奉献”更为积极,而“施舍”却暗含某种消极的意味。但是,对于生活极度贫乏的人而言,任何的雪中送炭都是温暖人心的情义传递

主播 | 羊城派记者 姜雪媛


星期天,老胡休班,媳妇上班,家里只剩老胡自己,中午不想做饭,去岳父家蹭饭。

两家相隔四里路,不算远,也不算近,开车几分钟,走路就得半小时。老胡有车,但不想开,走着去。走着去有好处,可以锻炼身体,还能观赏街景,更重要的,中午可以陪岳父喝一杯,喝了酒就不能开车了。老胡喜欢喝一口,岳父也喜欢喝一口,但两人都不喜欢独酌,一个人喝酒没意思,所以,每到周末,岳父提前都把酒菜准备好了,等着老胡去。

师范学院的围墙外,人行道上,躺着一个人,老胡是个近视眼,远远的,还以为是农民工在休息哩。走近一看,不是农民工,是个乞丐,因为他面前放着一只不锈钢饭缸子,缸子里有几个小钱。一个干瘦矮小中年人,枕着自己的胳膊睡着了,旁边还有个轮椅。

虽然是青砖路面,因为雨后初晴,砖缝里还是潮湿的,老胡有些不忍心,想喊醒那人,又不想多管闲事,脚步迟疑了一下,就走了。

走了很远,老胡又觉得心里不安,自责起来,既然是乞丐,怎么不给他一点钱哩,况且自己身上还有零钱,刚才买鸡爪,人家找了三个钢镚,一块钱一个的,哪怕给一个,也是自己的意思,也是一种慈悲。自己怎么变得这样麻木了哩?是忽然,还是很久了,仔细想想,好像是很久了。

改变的原因,就是看到电视上网络上报道的一些假乞丐,没病的装病,有钱的装穷,不劳而获,很多人一天挣的钱,比自己挣得还多,老胡很气愤,被欺骗之后的愤怒。

转念一想,又不对,这些乞丐里,也不全是假的,也有走投无路的,也有没有谋生能力的,不乞讨,他们怎么活?我们能因为乞丐里有几个假的,就否定了整个群体吗?如果我们都拒绝帮助,真的乞丐怎么办?还是应该帮助他们的,即使是假的,给个一块两块钱又怎么的,对我们,也就是吃块雪糕的钱,对他们,可就是养命的钱。

这样想时,老胡心里忽然坚定了主意,吃完饭回来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三块零钱给他。

喝酒的时候,老胡还想着这事。

回来的路有好几条路,老胡选择原路返回,目的就是要施舍这三块钱。改变自己,从现在做起。

遗憾的是,那乞丐不见了。

或许那人没走多远,估计是又换了一个地方,既然决定了施舍,就要努力完成,老胡是个执着的人。

老胡就在这周边几条街寻找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走了几条街,真叫老胡给找到了,那人还躺在地上,这回没睡觉,在啃一块烧饼。老胡赶紧掏出钱包来,一看坏了,三个钢镚一个也不见了!可能是在岳父家躺沙发时,钢镚滑掉了。钱包里还有不少钱,一百的、五十的,最小的是二十的,给二十,太多了吧?!二十块钱,是自己一天的饭钱啊!老胡犹豫不决,犹犹豫豫地又走了。

走了很远,老胡又后悔了,开始责怪自己:你不是标榜自己是个善人吗?怎么说好的事又反悔了?

不能反悔,可又舍不得给二十,怎么办?正在斗争中,老胡看见一个卖烧饼的,忽然灵机一动,花两块钱,买了两只烧饼,人家找了十八块钱,其中有三块零钱,老胡把烧饼和三块零钱一起送给了那个乞丐。

乞丐说:谢谢啦!好人啊!老天保佑您发大财!

老胡如释重负。

来源 | 《羊城晚报》2019年04月01日A13版,文字 | 胡正彬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