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与你面对面 | 华附国际部校长朱志东:国外大学不希望录取“假美国人”
2019-03-22 19:14 羊城派 原创
无论中外,都应该培养核心素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驱动力、思辨能力

文、图/羊城派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吴大海 通讯员 黄韵筝

近日,羊城少年学堂“校长与你面对面”第三季第三场在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与读者见面。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校长朱志东围绕“国际教育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做了演讲。

朱志东

他表示,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国际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承办,羊城晚报、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协办。

国外尖子生同样需要苦读 

“不少中国老师、家长常常有认识误区,觉得中国教育就是死记硬背,外国就是自由,好像外国的月亮就是圆,实际上外国人也这么想。”

朱志东曾在美国参加顶级校长会议,发现美国校长们也会比较国外教育,如丹麦学校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国学生竞赛和学业基础扎实等,这让他们倍感压力。

“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稀缺的。”朱志东介绍,很多家长以为国外实行的都是快乐教育,其实顶尖的那批孩子同样要补习。

朱志东以美国的公办学校为例子,普通班的学生实行快乐教育,念完高中就去找个社区大学,学门谋生技术。

而目标是常春藤等顶尖院校的尖子生们同样需要苦学,他们讲究“三个四”:“每天只睡四小时,四杯咖啡,争取学分绩点4.0,一点都不比国内的孩子轻松。”

朱志东

注重培养孩子的多种核心素养

“不管是中国教育还是国际教育,他们对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素养是一致的。”朱志东认为,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多种核心素养。

首先是自我认知能力,“这是关于认识自己的能力,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我的能力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很多成人都不一定能很好地回答。”

再就是自我驱动力,因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能驱动自己在某个领域不断进取是十分重要的。 

朱志东特别提到了思辨能力。科技发展太快,现在大热的金融、计算机专业在若干年后就会出现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五六年就需要更新一次,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思辨能力,就是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表示,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从家长身上习得,也能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增长视野。

选择国际教育也需注重传统文化

现场听众在认真记录

 “当今的国际教育已经不是富人的专利,很多机会也并不昂贵。”在回答观众关于教育花销的问题时,朱志东将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作了对比。

美国名校多是私立大学,推崇博雅教育,让文科学生兼备理科思维,理科学生兼具人文主义情怀,学制四年,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大概需要四五十万元,但奖、助学金机会多;

 英国则注重专才教育,大学都是公立的,学制3年,每年大约花费30~40万元;

而德国、法国、西班牙等稍显小众的国家干脆不收学费,学生在校期间还能打工,但就需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选择见仁见智。  

至于选择接受国际教育时机的问题,朱志东表示,他建议留足时间给中文学习,接受国际教育的同时需要注意中国基因的熟悉和保存,“因为国外大学希望录取的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通晓外国文化的中国人,而不是‘假美国人’。”

朱志东表示,华附国际部的课程设置会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设计,“在引入国际AP体系的同时,也保留了中国基础教育里有传统优势的项目,让孩子既了解中国文化,又了解外国。”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