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师团队正致力研究悬浮隧道 将成未来海底隧道建设新方向
2018-12-24 00:00 羊城派
​中科院科学文化论坛“SELF”首登广州,并将长期落户羊城

文/图 羊城派记者 李钢

疟原虫竟然可以作为治疗癌症的有效方法、悬浮隧道将成为未来我国海底隧道建设的新技术、受鲸须启发研发出抗断裂和抗腐蚀新材料……23日,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动的科普品牌——“SELF”格致论道讲坛“粤见未来”主题活动首次在广州举办。

本场讲坛由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简称:广州网络中心)主办,邀请来自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宇宙天体、仿生材料、建筑设计、戏曲艺术等领域的6位重量级嘉宾进行分享。

中国工程师团队正致力研究悬浮隧道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高级工程师林巍在演讲中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岛隧的建设过程。

他说,在岛隧工程建设中,长度达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是大桥建设技术最复杂,建设难度最大的部分。要将33节长180米,重约8万吨的沉管生产出来,在茫茫大海上拖行10多公里,在40多米的深海依次完成厘米级精准对接,从设计到安装,这每一个环节都极具挑战的。

为了最终完成沉管的对接,工程师们还发明了可折叠沉管隧道,可在水下自由伸缩,在安装的时候,可以沿着隧道自动展开,实现最终接头。相较于以前派潜水员到海底浇筑混凝土的方法,海底作业时间从大半年缩短到仅仅一天。

林巍说,他和团队正致力于研究悬浮隧道——利用水的浮力来帮助承载隧道,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人建造这样的隧道,他们希望世界第一座悬浮隧道是由中国工程师建造的。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高级工程师林巍


疟原虫,成为抗癌生力军

哪里多疟疾,哪里的癌症死亡率就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讲述了他们是如何发现疟原虫可以抗癌的科研过程。

陈小平团队与哈佛大学的统计学教授合作,分析了全球50多年的纵向数据,剔除了各种混杂因素如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之后发现,疟疾发病率与癌症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也就是说,疟原虫可能是癌症的天敌。

经过14年一系列小鼠实验,陈小平证实了疟原虫感染确实对肿瘤有显著的疗效。2016年,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研究获得批准,在最初10例患者的治疗中,他们观察到5例有效,其中2例可能已经被治愈。

这一现象背后的机理是怎样的呢?科学家们发现,疟原虫感染能重新唤醒被癌细胞“催眠”的免疫细胞,从而杀灭癌细胞。同时,疟原虫感染非常显著地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来自肿瘤血管的营养供应,让癌细胞“饿死”。

在神奇动物身上寻宝

而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副研究员王彬,则讲述了她在仿生材料领域的科研成果。

她发现,须鲸是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哺乳动物,寿命长达上百年,它的鲸须在海水的长期浸泡下,既没发生断裂也没发生腐蚀。

受此启发,王彬开始研究鲸须,从结构上发现,鲸须呈现多层级递阶结构,形成一圈一圈的包围之势,当受到外力时,力量沿着边缘分散到每个圈,受力就大大减少了,就算外圈有一处出现裂纹,也能有效抑制裂纹继续变大。而这种特殊的结构,是不是也就是鲸须抗腐蚀的原因呢?从仿生材料角度研究鲸须结构,王彬团队尚属首例。 

“SELF”将落户广州

据羊城派记者了解,“SELF格致论道”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已在北京、香港、上海、成都等城市举办34场。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内最大的科研机构,与广州等城市通力合作,全力推进重大科研成果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

作为中科院SELF讲坛的广州首秀,“粤见未来”主题活动立足IAB产业,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资源,聚集不同领域的科学文化传播者,向世界讲述这座“大湾区时代C位之城”的创新史。

羊城派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基于中科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部署,作为中科院全力推动的科普品牌,“SELF”将确定在广州长期落地举办。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