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纾缓“灯光节”的过度爆棚?
2018-11-28 15:05 羊城晚报 原创
灯光节也应该努力淡化在一个具体热点盛开的局面,真正努力营造多通道、多场合、多时段同样精彩的格局;还可以考虑将灯光节的部分项目常态化、长期化、固定化

文/耀琪

11月27日广州官方消息公布:鉴于花城广场人流严重超出安全负荷,广州塔灯光音乐秀27、28日两天全部取消。29日开始要通过身份证实行预约,才能进场参观。国际灯光节如此爆棚,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广州国际灯光节与法国、悉尼灯光节并列为世界三大灯光节,每年年底举办,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模式,通过整合市场资源、引导企业参与,走市场化道路来举办年度公共文化盛事。每年灯光节最受期待的作品无疑是广州塔的灯光秀。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灯光节除了在花城广场主会场、珠江桥梁、珠江新城12座连廊外举办,还在黄埔区设分会场。

11月26日晚,2018广州国际灯光节盛大开幕 图/羊城派记者黄巍俊 摄

灯光节的场面越来越壮观,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因此它很自然成为本地市民一个有固定预期的盛事。而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本来也是按照“城市客厅”的理念设计的,基本没有门槛和门票的限制。所以这个场合很容易就会形成焦点效应,并和广州塔构成联动。尽管有分会场及其他场地,但以花城广场为核心的空间安排,客观上就是为了制造巅峰体验。其结果,必然使得焦点地带的人群过度拥挤,出现超出安全负荷的状况。

从过去几年的拥挤情况来看,灯光节一来,珠江新城一带的限制客流就成了艰苦的任务。邻近的地铁站、APM站点人满为患,以至于地铁站要挂出“只出不进”的告示,如此一来,人们好不容易挤地铁来观展,却又无法搭地铁离开。即使进了地铁,过闸机都要大排长龙。面对过度汹涌的人流量,公共交通的疏导压力之大可以想见。

面对这样热情高涨、人满为患的场面,灯光节的设计确实有必要进行更多变革。比如灯光装置不必过多集中在花城广场。因为地面场地是有限的,每个人都要靠近这些装置拍照,既不安全也不现实。相比之下,投射到空中的光影秀,却可以让无论远近的公众都能享受到这种视觉盛宴,自然也不必非到现场不可了。只要高度适当,甚至从天河体育中心向南看,都能感受到中轴线的灯光魅力。

所以,灯光节也应该努力淡化在一个具体热点盛开的局面,真正努力营造多通道、多场合、多时段同样精彩的格局。这既是方便公众停留、驻足、观看和疏散,也能将灯光节的品牌扩散化。从现在看,“到花城广场才最好看”的观念确实过于强大,对于分散观看起不到积极鼓励。相比之下,国内有发达城市,利用中心区数十栋大型楼宇的灯光联动,制造灯光投射秀,就不失为一种统一造景、分散观景的良好做法,避免了人流的中心化聚集。

另一方面,既然公众对于夜间灯光秀有着强烈的兴趣,那么还可以考虑将灯光节的部分项目常态化、长期化、固定化,通过更多的固定日期,避免人群追求短期的巅峰体验。这既能提升花城广场的夜间魅力,也有助于分散化应对客流 ,并能通过口碑传播,形成长久的城市品牌。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魏礼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