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据中国作家网消息,著名作家张洁2022年1月21日在美国因病逝世。
张洁(1937——2022),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曾在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性作家。曾为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祖母绿》《张洁文集》(4卷)、《中国当代作家选集》《国际文学大奖得主自选文库》《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10多部,游记文学集《域外游记》《一个中国女人在欧洲》等。
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荷兰、意大利等十多种语言,近30种译本。曾获1989年度意大利马拉帕尔蒂国际文学奖,《森林里来的孩子》《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别获1978年(首届)、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祖母绿》获全国1983—1984年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分别对张洁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张洁的亲属表示深切慰问。中国作家协会在唁电中对张洁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表示崇高敬意。
生前与广东文坛关系密切
查阅张洁文学年谱,记者发现张洁生前与广东文坛关系较为密切,多次在《羊城晚报》发表文章,多本著作由广东的出版社出版。
1982年,张洁在广州创作完成散文《穿黄背心的小女孩》,后于2月25日刊登于《羊城晚报》;同年4月3日,在《羊城晚报》刊登散文《我什么都没有想》;同年5月在广州创作完成散文《五色的海》,后于6月13日刊登于《羊城晚报》。1984年2月4日,在《羊城晚报》刊登散文《快乐的耗子》。
1980年1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女作家作品选》第1册,收入张洁短篇小说《谁生活得更美好》《爱,是不能忘记的》;同年9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洁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2011年8月,花城出版社出版张洁中短篇小说集《她吸的是带薄荷味的烟》。
张洁也多次在《花城》刊登中短篇小说,包括短篇小说《波希米亚花瓶》;中篇小说《七巧板》,1984年8月该文在由《花城》编辑部举办的首届“花城文学奖”中获奖;中篇小说《祖母绿》,该文于1985年4月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于2019年9月入选由《中篇小说选刊》编辑部选编、海峡书局出版的《新中国70年中短篇小说精选》;中篇小说《日子》等。
创作以“人”和“爱”为主题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与哲理性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期以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的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一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的体验;后期又转而平淡超脱,从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呈现出另一种美学风格。
整体而言,张洁的作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70年代末——80年代初。该阶段代表作有《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捡麦穗》《爱,是不能忘记的》。在她作品的初期阶段,闪耀着对完美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的追求,写作中女性意识接近于一种无意识的流露,表现出了女性作家特有的清丽、忧伤和诗情。
2、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该阶段代表作有《沉重的翅膀》《方舟》《祖母绿》。该阶段中张洁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和重大题材的同时,把目光拉回到女性本身,探讨女性命运,显示出不让须眉的敏锐和犀利。
3、80年代后期——90年代。代表作有《只有一个太阳》《红蘑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无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作品的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早期的诗意、浪漫、理想、抒情转向了夸张、犀利、尖刻和冷峻。但贯串她小说的始终是对人性的关注、对理想的坚守。
4、后期创作。代表作有《知在》《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流浪的老狗》。与过去相比,张洁的文字变得更为自在、洒脱,写作的题材更趋国际化,她有一种态度上的“决绝”。在很多时候,她“固执己见”甚至“偏见”,并在“片面之见”中,集聚力量。晚年,她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除写作外,还开始学习画画。
【代表作】
《爱,是不能忘记的》
1979年,一部《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北京文艺》第11期)让张洁一举成名。小说通过一个叫珊珊的女青年对已故母亲钟雨的回忆,揭开了母亲与老干部“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小说在“新时期”较早地设计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因其切入角度的敏锐和理想主义的光芒引起很大的反响。
小说使用双重第一人称以增加倾诉容量,既以女儿的视角表达对母亲钟雨的爱情生活的理解和自己对婚姻问题的思考,又以钟雨在日记中的内心独白诉说了爱的愿望难以实现的悲哀,从而提出了爱情与婚姻分离的社会问题,奏响了一曲理想爱情的悲歌。
《沉重的翅膀》
1981年下半年,《十月》杂志刊登了张洁的小说《沉重的翅膀》,这部把眼光投射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小说再次震撼文坛。
作品围绕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描写了1980年前后发生在国务院一个部委的一场错综复杂的斗争。副部长郑子云是作者着力刻画的新时期改革者、创业者的形象。
作品视野开阔,在强烈的忧患感中又不失振奋的精神面貌,沉重中见力度,曾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1984年 7月该书经过张洁修改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发行,受到广泛好评,凭借着这部开风气先的作品,张洁于1985年摘下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把失去母亲后的痛与悔写得彻骨而痛心,写出了一种情感所能达到的极致,并被冠之“啼血之作”由此散文改编的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2006)广为人知。
从长篇纪实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开始,张洁的创作风格又一次发生了逆转。这其后的一系列随笔如《母亲的厨房》《百味》《太阳的启示》《这时候你才长大》、《如果你娶个作家》,张洁由愤世嫉俗的情感介入转向超然寡淡的淡出状态。作品多以回忆与母亲相依为命的人生为主,渗透着点点滴滴的人生感悟,其情感境界由爱恨交加的奋斗与挣扎走向超然的生命淡漠意识。
《无字》
张洁花费12年创作的《无字》第一部出版于1998年,讲述了女作家吴为及其家族几代女性坎坷的婚姻故事与人生经历,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风云际会,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小说对女性世代的人生宿命、人类情感的悲剧本质作了悲凉透彻的体悟。
2005年,凭借着三卷本80多万字的《无字》,68岁的张洁又一次登上了茅盾文学奖的领奖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松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