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你未曾谋面的国门“岗哨”,在幕后为顺畅通关保驾护航
2022-01-31 12:47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记者走进白云边检站技术保障队,探访这群顺畅通关背后的技术英雄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付怡
通讯员 邓潮、许如

春节期间的白云机场口岸入境大厅,回国的海外游子不在少数。验放台上,边检民警仔细核对完证件后,快速在电脑上办理相关手续,根据公安部数据,2021年中国公民的人均通关查验时间仅有45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群鲜少人知的移民管理警察一直在默默奋斗。

近日,记者走进白云边检站技术保障队,探访这群顺畅通关背后的技术英雄。民警张凯介绍:“仅在2021年内,我们就完成了边检业务系统升级近10次,处置技术突发故障近50起,处理解决各类系统软硬件等技术问题2000余次,全力保障了白云边检站查验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白云边检站技术保障队民警检查备用终端运行情况.jpg

服务器是最忠实的“朋友”

“辛苦一整天却无事发生,这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春运期间一整天几乎都是旅客出入境高峰期。在开阔的机场出入境大厅,一线检查员岗位的民警飞快地抡着手臂盖着章,而在远离大厅喧嚣的技术队机房里,民警们则坐在电脑前,同步进行着他们的战斗。

张凯熟练地在键盘上敲下命令代码,“PDU排查、服务器排查、网线和光纤排查……”每项检测都至关重要。在张凯不远处,同事庄宇鸿正拿着打光笔穿梭在电子服务器的“森林”中,紧锣密鼓地排查后台技术问题。

白云边检站技术保障队民警进行机箱加固.jpg

“咱们机场是全天候口岸,机器都是每天24小时、全年无休的运转。要说运行完全没有一丁点小瑕疵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做到对故障处置的‘快准狠’,即便是有故障,对前台的影响也只是几秒的卡顿,更最重要是保证一线的同事能平稳顺畅地验放旅客,不让机器给人添麻烦。”庄宇鸿说。

张凯每天的上班日常是巡查机房。那里的服务器就像身边的同事一样亲切。每天,张凯和同事为了最快速地排查故障,都会预先做好线路排列检查设计。与此同时,在口岸的每处机房和监测器前,民警也都实时进行监测,“这是为了保证机器在最佳状态下运行。我们的机房常年恒温恒湿,一到南方的雨天湿度超过50%,环境动力监控就有可能误报警。”所以,哪怕值夜班有时间休息,张凯也不敢贪睡,要时刻注意监测器的声响,保证检修时能快一分、快一秒。

白云边检站技术保障队民警进行日常技术巡查.jpg

“绿色”是最喜欢的颜色

一线的同事常笑称技术队民警都是把机房当家的“怪人”。对此,张凯说:“功过一念间,对场地越熟悉、对故障就越清晰!敲对Linux语言命令、选对解决方案,故障处置起来起码能节省20多分钟。”每天5次巡检边检业务系统服务器,每次巡检十数台服务器,巡查机房次数多了,每台机器的年份、型号、常发的问题张凯都了然于心。机房恒温空调和散热风扇的轰鸣声,让人待一会就感到不适,但张凯早对这些困难习以为常,甚至能在其中辨别出异样“杂音”。

白云边检站技术保障队民警排查服务器运行故障.jpg

当然,没有“杂音”是最好的,因为那代表着机器在正常运转。因此,“机器正常时指示灯显示的绿色,是我们最喜欢的颜色!”技术队队长吕涛说。

为了让绿灯常亮,技术保障队一年内就技术应急的各种情况,开展演练近20次。“而且要在航班落地最繁忙时演练,这样才能暴露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技术保障工作做到忙中有序。”吕涛介绍。

为口岸移民管理工作插上“科技翅膀”

从警9年,张凯始终坚信“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他也常以“做个科研型、学术型技术民警”自励。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张凯和同事深度学习编程知识,探索着进行软件研发。

作为一名“大龄”新程序员,张凯深感学习门槛高、专业知识不对口,他主动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网上课程、线下向懂技术的同事虚心请教,一点一滴从头学起。

白云边检站技术保障队民警讨论线路拓补图.jpg

目前,张凯自主研发的“白云边检站值班交接系统”程序已经初步完成开发并上线,正在技术保障队内部测试使用。这套程序囊括了通知通报、实时排班表、换班审批、勤务登记、工作交接等功能模块,通过自建服务器、内部网络穿透等技术手段,全方位实现提高技术服务水平的目标,“未来我们还计划上线‘扫一扫报障’、‘巡检打卡’、‘常用故障资料’、‘智能决策支持’等功能,为口岸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支点,广州白云机场口岸2021年的出入境旅客为80余万人次,居全国空港口岸第2位。尽管辛苦,但只要想到每一个归国的旅客在前台顺畅无助地通关,平安到家过一个团圆年,这群技术民警的“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