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豪
通讯员 谢子亮、陈楠熹
虎虎生威、虎啸风生、虎头虎脑、如虎添翼......说到虎年,不少人会想到许多与虎有关的成语。记者日前从南沙区民政局获悉,南沙的大街小巷里也有不少“虎”名,其中不乏有水系、村居、山峰等名里带“虎”,如小虎沥、小虎村、小虎岛、大虎岛等。
小虎村:
村内有形似老虎石山得名
位于黄阁镇东北部的小虎村,濒临珠江出海口,四面环水,在村东和村西分别被沙仔沥和小虎沥两条河涌环抱。据介绍,因村内有一座外形很像老虎的石山,故取名“小虎”。记者了解到,小虎山还有奇特的海蚀地貌,小虎山海蚀地貌的岩石分红色砂砾岩和红色砂岩。
除了有“虎”地名,该村还有“虎”美食!小虎麻虾就是其中之一,小虎麻虾是出产于黄阁镇小虎、沙仔一带的名优水产品,虾型靓,肉质爽脆,味道鲜甜,蛋白质高,熟虾色泽鲜红油润有光泽,深受人们喜爱。
据小虎村相关负责人李家儿介绍,目前,小虎村已经整体搬迁,村民现大多聚居于黄阁镇麒麟新城。“我们村传统节庆食品有煎堆、油角等,小虎草席是我们的特色工艺品。”
此外,小虎村内还有一座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记者从南沙区住建局获悉,按照修缮规划,南沙区住建局将对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旧址进行重点修缮。
英雄虎门:
英勇不屈抵御外敌侵略
“大海绵长通绝域,虎山高耸接层云。”清末爱国将领关天培说的“虎山”就是今天位于南沙区大虎岛上的大虎山。大虎岛与小虎岛隔海相望,双双横卧江心,恰似两个守门的卫士,历来是我国南大门的军事要塞,“虎门”由此得名。虎门在南沙东南部,位于东莞与广州南沙区之间的珠江出海口,明代称其为虎头门,清代中期改称虎门并沿用至今。
虎门炮台位于广州市南沙区辖内的珠江出海口的一江两岸和江中心的大虎岛、上横档岛、下横档岛之上。虎门要塞有半数以上的炮台分布在南沙区境内,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关天培在虎门建设的三道防线,其中最后一道防线就设立在大虎山岛的大虎炮台。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一时间虎门烽火四起,这里打响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第一炮,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如今的珠江两岸打造了相关的纪念场地,例如虎门西岸大角山建造了南沙大角山英烈墓,不断弘扬军民抵御外国侵略军的伟大民族精神。虎门炮台旧址也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细说南沙有哪些“虎”:
河流:小虎沥、虎门
山:大虎山、小虎山
村:小虎村委会
纪念地:大虎炮台遗址
道路桥梁:虎门大桥、小虎一桥、小虎二桥、小虎东路、小虎北路(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高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