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欧阳志强 通讯员 钟传兴
今年的广州“两会”,“家庭教育”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家校社共育”成为共识。
寒假之际,“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系列活动”第二期“校长来了——给孩子成长支招”热烈开播,1月26日晚,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北滘中学校长季德华作客网络直播间,和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一起畅谈教育热点话题,为家长解答焦虑与困惑,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更为寒门子弟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敞亮窗户。
活动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妇女联合会共同主办,广东省青少年网络协会、广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联合承办。
据悉,广东省妇联在全省设立了100个舒心驿站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此外,家长可拨打12338热线咨询,或登陆“南粤女声”微信公众号获取相关家庭教育信息。
如何成才?见贤思齐志高远
2002年,企业家杨国强捐出2.6亿元创办了全国第一所“纯慈善、全免费”民办高中——顺德国华纪念中学,学生入学门槛既“高”也“低”:成绩要高,是优秀学子,家境要低,是寒门子弟。符合条件的学生,只要有能力读书,可以从高中一直读到博士,全部免费。学生唯一的“义务”是签下一份“道义契约”: 毕业后,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回报社会。而季德华就是从2002年开始做这个民办高中的校长,一干就是20年。
2021年的全国高考中,顺德国华纪念中学9成以上学生都考上211大学。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季德华分享了20年来他为每一个新生亲身讲授的“思齐课”,对于“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他别出心裁选择经典案例去做教学设计。
知道“斜杠青年”的同学们欣赏“钢铁侠”马斯克,他生动讲述马斯克一天看两本书、一周工作超过85小时的“铁人作风”,和同学们分享“瞄准月亮,如果你失败,至少可以落到云彩上面”的哲思;知道落马贪官大部分出自成绩优异的寒门子弟,他特意挑选了“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被判死缓”等反面教材向同学们动情讲述,在他们20岁之前构建“预防犯罪”心理防线。
如何激发寒门子弟在学海路上,不屈服于现实的“面包”,而去挖掘内心真正的热爱?
季德华分享了他的方法论:20年来,每一天都举办“每日博览”活动,在学校多媒体室播放几部全世界最优秀的前沿纪录片,要求学生每周看完3部“修学分”;20年来,每个周六都请专家学者来作“国华讲坛”;20年来,每个新生都要写一篇《20年后的我》,早早规划职业生涯;20年来,他的教师团队带着学生们在周末、在假期去科技人文景观游览、进工厂打工、到拘留所和戒毒所访问。
眼界要高,身段要低,大抵如此。
杜兰很认同这种志存高远、尊重个性的教育方式,她说,地球之所以美丽,就是因为她没有放弃每一种色彩,而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跟整个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这是一种让人终身受益的幸福。
如何成功?学无止境改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刻在了顺德国华纪念中学的校碑上,也刻在季德华的教育生涯里。
他分享了马斯克的话:“如果我们有办法让全世界的知识愈来愈进步,那么,我们将更有能力提出更好的问题,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为更高层次的集体文明而努力一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季德华认为,知识至少改变三种能力——专业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以及认知能力。
杜兰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贫穷本身就是资源稀缺的结果,而读书是创造资源的一种方式。改变命运不一定就是高收入,也可能是改变了你的生活圈子、改变了你的工作环境、改变了你对世界的认知、改变了你原有的价值”。她认为,读书是非常公平的筛选机制,通过读书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逆转人生。
如何成事?以身作则胜千言
自从前年兼任北滘中学校长以来,每天早上6点,季德华准点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被称为“6点钟校长”。
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我们的学生6点多钟就起床了,到晚上11点才休息,我非常希望能够陪伴我的学生一起成长,能够很好地了解我的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能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以身作则胜过千言万语。
杜兰认为,“优秀是一种习惯”,“你得到别人得不到的结果,一定是你付出了别人没有付出的艰辛”,在这个过程中,自律无比重要。
杜兰说,她一旦认定要达到心中的标准,就不会妥协或者放弃,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如此。她以对女儿的教育为例,“孩子所有战略性的选择,我都会给建议,包括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学什么课程、穿什么衣服、应该有什么样的审美眼光,这些都是我要教她的”。
培养学生要帮助他们打好基础,季德华也认为,培养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学习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勇于探索;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高度自律;文明礼仪的好习惯,帮助学生社会交往;锻炼的好习惯,帮助学生身体健康。
季德华说,今年元旦几名毕业十几年的学生回学校看望他,学生对他说,“先在操场上跑完了1万米才敢来见校长”,这些学生当年在国华每周长跑1万米的训练已成为长在身上的终生习惯。“不光锻炼身体,更加锻炼了同学们未来人生旅途上遇到的任何艰难险阻,能够抱定必胜的信念,去战胜一切困难,去实现目标”,季德华说。
杜兰也是一名跑步爱好者,她认为在跑42.195公里的马拉松时,也要看到前方10-15米的距离,走好脚下每一步才有可能到达远方,“日积月累地去坚持,总能够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体育之美就是能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
如何成长?恰如其分定期许
家长应该如何建立对孩子的“合理期许”,而不是拿着社会成功的尺子去“拔苗助长”?
季德华认为,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和成才目标,更好地规划未来。“要避免设定目标无法达成,导致学生自信心受到打击,家长焦虑增强,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发生。”
“我的体会是四个字:静待花开。对孩子的期待不应该只定格在学习成绩上,而应该有更多的路径,更多的选择让他们去做”,杜兰建议家长们对孩子要抱有耐心,对孩子的期待应更加合理,进而期待孩子有更好的发展。
如何成就?“家校社共育”齐补位
对于寄宿制的顺德国华纪念中学来说,老师和校长承担更多,乃至包括部分“家庭”的角色。比如学生们的手机平时都要上交,需要联络使用,都要和班主任单独申请,班主任承担了许多诸如此类的细致沟通工作。
杜兰认为,如果家庭教育有“缺位”,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当及时“补位”。
对于如何做好“家校社共育”,季德华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结合社区文化特点,以学校人员和社区人员为主开办“社区化家长学校”;第二,举办主题沙龙指导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难题;第三,派出专业教师对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互动交流指导,实施“个性化”家庭教育辅助。
在刚刚闭幕的广州市政协会议上,杜兰作为广州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凝聚社会力量,关注家庭教育》的提案,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家庭教育问题,对于“家校社共育”,她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成立“家校社”共建委员会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引智”;第二,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宣传;第三,探索新兴技术应用于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