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瑶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汤铭明、张豪
广州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活跃、发展最快的地方之一,中小微企业是广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广大中小微企业如何健康发展?怎么破解人才吸引困局?如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助力广大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连日来,在广州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小企业未来发展问题,引起了不少代表热议。
聚焦未来,谋划发展,代表们纷纷就人才吸引、金融服务、人才吸引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将广州打造成为全国“专精特新”发展新高地。
政策赋能:
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发展新高地
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高辉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关注中小企业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中小企业。作为一名来自民营企业的人大代表,谢高辉认为,广州要实现广大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走出一条符合广州民营企业特点和优势、适合广州的“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广州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但专业度高、实干精神强、韧性很好。在谢高辉看来,这是广州的特点也是优势。在他看来,“专精特新”这项国家战略,将可为广大中小企业赋能。广州如能在细分行业和领域培育出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领军企业,将可带动广州的民营企业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为此,他建议,广州加大“专精特新”的扶持力度,下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这盘大棋,打造全国“专精特新”发展新高地。
如何打造这一高地?他提出,在“专”方面,要通过制定更大力度的专项政策,加大研发补贴力度,提供人才引进、融资配套扶持政策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专注在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做深做专,鼓励小巨人企业快速成长。在“精”方面,希望政府提供精准服务,同时严格把关企业质量,严格筛选出精品企业。在“特”方面,希望针对广州的产业特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统筹规划,引导中小企业找准自己特色定位,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在“新”方面,希望政府为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案提供试验性的业务场景和机会,优先支持本地中小企业,为本土企业走出广州、走向全国乃至全球,扶上马再送一程。
金融赋能:
打造广州中小微综合金融服务2.0平台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如何破解?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南粤基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涛在建议中聚焦这一问题,谋划解题之策。
“疫情蔓延至今,我国中小微企业经受了巨大冲击,付出了巨大代价。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扶持和优惠政策,仍有一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林涛说,“这也是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的最为突出问题。”
他认为,中小微企业是发展经济、促进增长、推动创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活跃市场的基础力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支持的重点方向放在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产业领域。在林涛看来,这对广大中小微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广州如何用好这一利好?林涛提出,可以擦亮广州于2014年设立的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这块“金字招牌”。他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国企牵头,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打造广州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2.0平台,通过金融科技手段,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培育、孵化优质企业,推动金融更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这个平台以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核心,可整合企业管理、内部治理、人才支持、业务代理、政策咨询、市场销售、知识产权、IPO服务、远程管理等市场服务机构资源,全方位、多维度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顶层设计、资源赋能、金融服务、人才培育。”林涛说。
此外,平台可聚合需求端和供给端,中小微企业通过服务平台可以快速、精准、高效地选择最佳的服务机构,金融也机构可利用该平台大数据为中小微企业开展信用征集、信用评级及应用活动,快速打造中小微企业客户贷款产品。
他还建议,建立分类分层阶梯式的指导培育机制,辅导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建立中小微企业数据信息库,逐步形成区域中小微企业的“广州指数”。
人才赋能:
给予中小企业的年轻人更多赛道
“十几年前,我们企业要招一个人,可能有十个人来应聘。但现在,我们已经有10年没招到过211、985的大学生了。”今年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新莱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金南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小明说出了自己面临的困境。
对此,广州市人大代表、欧派家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行政助理辜健也有类似感受。在他看来,人才吸引能力偏弱,高管团队能力偏弱、眼界和思维受限等问题制约着许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高层次人才不愿意到中小型企业就业,人才困局如何破解?辜健建议,政府可组织对中小企业高管团队,特别是企业主、老板或者实际控制人的培训,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规范企业内部治理,助力企业自我革命、锐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汪小明提出,年轻人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他建议,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各项扶持资助力度。比如科技局能否设置年龄分组,在专项扶持方面,给予年轻人在自己的赛道上竞争的机会,促使他们脱颖而出。
他还建议恢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创新人才专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曾经是对年轻人非常好的人才资助政策。年轻人可以从广州市珠江新星,到广东省杰青,再到国家青年拔尖人才,逐梯前进,有目标地成长。但是过去五年,广州市这个项目消失了。”他建议,恢复这一专项,给予在实战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以平台和机会。
他还希望,政府能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帮助一下企业,帮助一下年轻人,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提高生活质量,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