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9月20日《羊城晚报》“随手拍”摄影专栏开设以来,收到大量来稿,现从中选发一些以作样板,并在每幅作品后略加点评,仅供参考。
“随手拍”栏目旨在鼓励读者随时随地拍摄反映当下时代精神、有当下时代气息的普通人精彩瞬间的照片,要求如下:
1、内容要与当下现实有关,能反映当下现实人的生活、劳动,或者能表现出当下现实人的情趣、精神风貌;
2、在上述基础上,再去追求独特的主题,特别的美感,独到的角度,深刻的意涵;
3、一定要避免纯粹的风光照\风景照\静物照,单纯的风景照片是不被采用的;
4、来稿请附上100-200字的简短文字说明,一定要有时间、地点,以及个人感受;
5、投稿邮箱:ycwbwyb@163.com。稿后请附上真实姓名、身份证/护照号码、电话号码,以及建行、工行或储蓄银行的账号、开户行信息(如无此三家银行账户,也可提供地址、邮编),以便寄发稿费。如需样报,请提供姓名、地址、邮编。
“天降神兵” 图/文 邓琼
8月酷暑,自驾车从广州北上。一路上,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坐在副驾驶座位上,眼望蓝天白云,心旷神怡,不时举起手机捕捉光影。在京珠高速衡阳段,忽然看到远方高压电线上有两个黑点,原来是电力工人正在维护线缆,遂留下这张“随手拍”……天地大美而无言,向劳动者致敬。
点评:这是本专栏发的第一张照片,图文兼美,可为样板。角度特别,意境深远,构图简洁。纯手机拍摄,未经修饰,美,但又不流于空洞,在蓝天白云衬托下,劳动者的身影清晰可见,而在如此高远处劳动也让人不禁有些担心。
寂静海岛 图/文 范英兰
7月,我和几个小伙伴自驾去南澳岛游玩,拥抱久别重逢的大自然。
进岛的路上,车辆稀少,游客寥寥。忽然,一个废弃的渔场进入视野,一条木板搭建成的小路向海的方向延伸,岸边的大树上站满了归巢的白鹭,这景致也太原生态、太美了!
我还沉迷于百鸟归巢,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在小木板路上晃悠,遥望远处随着夜幕渐黑而亮起的灯火。这一幕太好看了,我赶紧拿起手机咔嚓咔嚓拍了几张。
看着眼前的此情此景,心里忽然有些感慨,如果不是因为今年的疫情,这个时候的南澳岛恐怕早已挤满了游客,远处那一排大排档,应该坐满了大快朵颐的食客们。
忽然有点想念以前热闹的日子了。
点评:这张照片经过作者后期加工,转为黑白色调,别有一种韵味。伸展到湖心处的栈桥上,依稀可见或站或坐的一对情侣,显得空旷寂静。但如果没有文字说明,图片还是偏于纯美,内涵略显单一。
月夜盼归 图/文 姚风[澳门]
中秋之日的前夜,月亮已经是夜晚的主题了。我跟随着它,在扬州东关街附近的居民区任意行走。
在一个杂乱的巷口,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怀抱着孩子在张望,她是在等待归来的亲人吗?那轮清瘦的月亮令我本能地产生这样的联想。于是我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场景——
明月高悬,但它是从人开始的
它是一笔债务
为了偿还
必须期待它的又一次盈满
必须叫孩子知道它的无用和必需
必须等到离家的人彻底归来
点评:无论是从色调还是构图上看,这都是一幅绝佳美照。三分之一暗夜画面,突然被墙上更大面积的澄光照亮,右上角那轮月亮位置恰到好处,月晕圆满,散发晖光,与图中陋巷深处正在眺望的一大一小构成关于“团圆”的呼应。
铁门后面 图/文 席地[澳门]
有一次,我家的猫溜掉了,我四处寻找,循着声音我转进了一条巷子里头。
我呼叫它的名字,但它就那样安静地蹲在一道黄色铁门的后面,里头是一片拆掉的空地,杂草丛生。
我站起来,蓦然看见了这道门上的留言:“60年前在二楼中间房和父母弟妹住过5年。”我随手拍了下来,心想,这道门后面本来是空空荡荡的,但这些留言的存在,使这道生锈的门有了打开的可能——
这老人的留言,是说给历史听的。
点评:紧锁着的锈迹斑斑的铁门,上面还留着几行白色的字。照片拍得毫无技巧可言,但这种直截的画面让人觉得有种神秘感;如果不配上文字说明,还是不明就里。原来那上面写着:“60年前在二楼中间房和父母弟妹住过5年。”这就不能不让人心动了。
海边观日 图/文 王军
参加在珠海举行的“城市最美海岸线”徒步活动,前一天晚上住在离海边不太远的酒店。喜欢拍照的我当然不能错过海边日出,凌晨4点半就起床了,叫了个出租车到达“爱情邮局”观日点。
到时,天空没有一丝光亮,四周空无一人。大约五时,天空开始逐渐泛蓝,随时间变化,颜色越来越红,已经沉醉的我这才发现,礁石上已聚集了不少人,他们的背影在炫丽的天空下显得那么温馨……我迅速摁下快门,记录这美丽瞬间。
一年365天,每天的日出日落都不一样,但无论乌云密布还是晴空万里,太阳都会升起,即便被浮云遮蔽时也照样发光发热。
点评:以剪影的方式构图拍照,并不罕见,往往给人一种简洁的韵律感。时地人不同,心情也不一样,未尝不可再试再用。
满天云朵 图/文 胡军
我看过一万个描写天空的句子, 但都不及无意中抬头望见的蓝天白云。
11月11日,清晨,广州刚刚醒来,我开车赶着去上班。在内环路上遇到堵车,这几乎是每天不可少的痛苦的事。
但在停滞不前的时刻,我抬头一看,哇,天空上满满的都是云朵!不是平淡无奇的整片的那种,而是一群群羊,一片片鱼鳞,烟囱里不断冒出的一股股烟……布满了整个天空。阳光从云的缝隙间,均匀透射下来,为这林立着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世界,增添了一丝温暖……
点评:这种记录天象的照片,很容易流为一般的风光照。运气好到可以拍到那么密集的鱼鳞状云朵,再让适当的建筑物入框,将自然景物与人工城市并置,传达出一种城市特有的疏离感与压迫感。在大光圈效果下,软硬对比,动静交加,形成人与自然对话,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人胜有人,已经超越常见的平庸的风光照片或甜腻的风景照片了。
勿忘陪伴 图/文 特蕾西
去年秋天,去美国洛杉矶游玩,在朋友住处附近的一个公园散步。余晖点染着傍晚,在枝丫、湖面洒下一片柔光。
途经湖畔,两辆自行车、一个少年、一个男人映入眼帘,只见少年手指远方,一派悠然。
我无从得知他们的关系,不过,我猜测是下班后的父亲陪伴孩子骑自行车,陪伴他成长……
陪伴的记忆是一个个瞬间的叠加。我们或许忙着努力,忙着成长,但请不要忘了相互陪伴。
点评: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幕,夕阳西下,父子两人,坐在湖边椅上闲谈。恰好儿子把手一抬,指向远方,父亲随之远望……平平常常,随手拍下,也是一幅温馨小画。
寒冬暖意 图/文 易国斌
河南信阳街头,配电箱上画着的桦树,高楼林立的广告牌上夕照行道树的投影,给寒冬增添了一丝暖意,漫步其中犹如进入一个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
点评:很多人愿意拍墙上的树影,但照直拍来,往往平庸无趣。像这幅照片,远处一面房地产广告墙上是阳光下的斑驳树影,近处一整面墙上却是逼真的桦树油画,更远处还露出一角绿树,真树假树?真树影假树影?参差错落间,一寒冬妆束的女子闯入画面中……似是一部电影故事的开头或结尾。
深夜棋局 图/文 陈初越
福州柳河路转角处,常有棋局。不知何人所设,男女老少,皆可来一盘,很有些年头了。它的存在,也全赖于爱好者天然的接力。
那夜十一时许,又踅过这里,黑暗中,感觉三个侧逆光的身影,围住棋盘,有种全力以赴、殊死一搏的气息,连我这过路的酒徒都不由放慢脚步。
棋局后的首饰玉器店,服务员已准备打烊,椅子都脚朝天地垒上柜台,女服务员好奇地投眼出来——此刻,仿佛又回到楚汉相争的年代,分明听到楚霸王喟然长叹。
图中有弈者、观者、局外人,仔细追究,应还有个微醺的摄影者。而那个反光的棋盘,发亮的烟头,则成为深夜宇宙的中心。
点评:这张照片经过后期加工,偏暗的色调,不仅渲染了底层的陋旧氛围,而且造成一种明暗强烈对比的光影效果,让人物刻画更突出,甚至可以看得见人物的眼神。三个弈者聚精会神,截然相反的是远处那个女售货员露出微微笑意,有用与无用,工作与休闲,如神来之笔,让画面内涵更丰富。
花城花开 图/文 林辉
早春三月,莺飞草长,花城繁华盛放,火红的木棉花、粉紫的洋紫荆、金黄的风铃把整个广州装扮得分外妖娆。
正是踏青好时节,市民纷纷到城内各大公园赏花拍照。广州海珠湿地公园,一对青年人在水边自拍留影,远处珠江新城的高楼大厦点缀了天际。
点评:这是一张“偷拍”的照片,这样也避免了让人物过于正面暴露,不至于变成摆拍。春花绯艳,水光涟涟,远处隐约可见广州的城标小蛮腰。无意之间,人与景,情与景,平实自然,十分和谐。后来,图中情侣的朋友告知他们照片上了《羊城晚报》,还特意来信要求寄一张样报给他们作为纪念。
羊城之春 图\文 陈冬霞
羊城的春天似乎比其他地方漫长。
在二沙岛的一条人行道上,一边是肆意绽放的三角梅,一边是枝繁叶茂的不知名的树,两者交融缠绕,三角梅掉落的花瓣铺了一地,绵延几公里。
我就在这绿荫下走走停停。一对骑车的情侣闯进视野,“哇~好美吖!”女孩对男孩说。
是的是的,我也被陶醉了……
点评:这张照片和前一张异曲同工,不过角度特别了一些,选择从背后的“偷拍”。寻常的景,因为有了情意相投的人,变得生动感人。
二孩妈妈 图\文 丘淑斐
5月14日,新塘未来汇一家舞蹈培训机构门口,一群课间休息的孩子隔着玻璃墙往外张望,墙外站着一位怀抱小宝宝的妈妈。
这是一位忙碌的二孩妈妈,正在打一个冗长的工作电话,但她的眼神一直都在怀中的宝宝身上。大女儿在学舞蹈,上课时每一个细小的失误也逃不过她的目光。
三孩时代来临了,也许她会成为三孩妈妈,也许不会。
点评:这张照片题材十分当下,一大群舞蹈间歇的女孩,围看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这位母亲应该也是在等跳舞的大女儿下课,她一边身上挎着包,耳朵里还塞着耳机,可见工作很忙,一心多用。那群女孩的目光聚集在婴儿身上,也有一个望向画面外的拍摄者,形成既热闹又有序、既集中又有趣的视觉关系。
都市奏鸣 图\文 唐亮
这是我路过广州恒福路时随手拍下的镜头。
高架桥、灯柱、骑着摩托赶路的快递小哥……构成了一组都市奏鸣曲。
核酸检测 图\文 唐亮
6月10日,广州市农林下路一个临时核酸检测点。晚上9时多,天下起了雨,排队检测者纷纷撑起了伞。该临时检测点一直开放到晚上10时。
清香特供 图\文 唐亮
广州的夏天几乎每天都是35℃以上,热得发晕。7月12日,上了一部出租车,发现司机在车里摆上了一把新采摘的茉莉花。心情顿时清爽起来。车有茉莉,予人清香。
一家四口 图/文 唐亮
初秋的广州夜晚,飘着细雨。在通向广州塔的海心桥上,四口之家似乎游兴不减。爸爸在查看手机,妈妈为两个孩子打着一把紫色的伞。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再绚丽也是背景,一把伞为一家人撑起一片温馨。
点评:这几张照片自成风格,一是经过后期加工,整体呈黑白色调,只保留其中一个小景物的颜色,或红或黄或绿,形成鲜明色差,也起到一种强烈的聚焦效果。二是平民视角,取景身边的都市生活,以小见大,有人文关怀。
重焕生机 图\文 郭锦洪
新冠疫情严峻的时候,网红打卡地广州太古仓曾经人气冷落。随着抗疫作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太古仓重焕生机。6月30日一大早,一群青年男女来到太古仓亲水平台进行晨操训练。晨曦中,他们的谈笑声充满了青春活力。
点评:这张颇有几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纪实摄影的味道。云团遮盖,天色不明朗,似乎气氛仍异常。几位统一着装的公司员工在珠江边晨练,却是嬉嬉哈哈的,有的认真操练,有的有点“不正经”,有一种违和的青春快乐。如果看了图片说明中的时间,就会明白,原来那是在因新冠疫情长时间宅家后开始可以出门到户外运动的时候,因此也算留住了时人瞬间的精神风貌。
老大南瓜 图/文 徐曙光
秋冬时节,浙江开化县村头镇大黄山村。村民徐善富种植的南瓜喜获丰收,屋里屋外堆放着200多只老南瓜,这些南瓜平均每只都有十几斤重,最大的一只有30多斤重。
村民们的南瓜都种植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味道好,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点评:这张照片的吸引人处,一是那个南瓜的巨大,而且占据照片的主体,阳光、远山,和煦温暖。二是两位瓜农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质朴笑容,丰收的喜悦溢满画面,此时无需更多深意。
雨中外卖 图/文 易国斌
雨哗哗地下着,豆大的雨点不停敲打着小汽车的玻璃窗,路上行人稀少。 突然,透过汽车的玻璃窗,我看到一位穿着黄色衣服的外卖小哥,也许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东西送达目的地,在雨中骑着摩托车急驶。生活不易,可见一斑,愿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些理解和体谅。
点评:这张照片最能说明什么是“妙手偶得之”。
蒸蒸日上 图/文 施敏
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在江苏海门余东古镇老街上,蒸馒头的灶头热气腾腾。
古镇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历尽沧桑,尽管平日街上清冷,但一到年底,外出谋生的人们大多会赶回老家过年。在准备年货的日子里,年味越来越浓了。
点评:这是一张很好的“随手拍”,一是很日常,天光云色有点暗淡,正是日常生活的一天,无需刻意夸张;白墙黑瓦木排门,以及墙上画着的柳叶燕子,透露出江南的韵味。高挂的红灯笼似乎寓示喜庆的年节近了,灰色的电闸、凌乱的电线,显出一丝乡间的气息。二是在一派沉静中,老旧街巷里的蒸屉烟气缭绕,静中生动。更妙的是,镜头恰好捕捉到了一排蒸熟的包子从蒸屉中剥落的瞬间,弹性可感,动感十足。远近几户人家都在忙碌着,说笑着,大多是深色衣裳的老人家,也许年轻人正在外打工,仍未回家;其中一人戴着帽子,口罩,则是当下时代的标配。(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