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 通讯员 吴庆连
家国情怀寄尺素。侨批,又称番批、银信,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故乡的“银”或“银信”的凭证。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汕头侨批文物馆时提到,“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
而樟林古港作为汕头开埠前的粤东第一大港,正是传承潮汕“红头船精神”、寄托广大海外华侨桑梓情怀的具象载体。1月20日上午,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举行潮汕地区第一家镇级侨批馆——永定楼侨批展览馆揭牌仪式,为汕头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做好新时代“侨”文章又添浓墨一笔。
古港永定楼华丽蜕变侨批展览馆
位于汕头澄海的樟林古港,曾是粤东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上个世纪,万千潮人从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出发,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并通过一封封侨批把汗水换来的钱银与血泪承载的牵挂传回大洋彼岸。因此,对于许多华侨及侨二代来说,侨批展览馆选址于此,意义重大。
据永定楼侨批展览馆策展人陈椰介绍,永定楼,又名观海楼,相传原为一座货仓和航标两用的清代建筑,也是当时商贸洽谈和船工休闲的场所,还曾做过书斋,见证了樟林古港的繁华与沧桑。在经过7个月改造工程后,永定楼如今摇身一变为侨批展览馆。
据悉,该馆征集了1016件侨批文物,精选300余件特色展品在馆内展出,展览馆内开辟“侨批集萃”“番畔唐山”“侨批艺文”“遥迢汇路”“家国情怀”“樟东侨批”6个展厅。接下来,将每周定时对外免费开放。
活动当日,除了受邀而来的嘉宾外,许多乡亲也自发来到现场参观。记者在馆内看到,不仅有两鬓花白的老者拄拐而来,也不乏好奇心十足的小童在认真看展。在侨批集萃馆内,年逾七旬的江叔看着侨批入神,不由得热泪盈眶,他告诉记者,得知永定楼要改为侨批馆后他就翘首以盼,今天揭牌,他特地携女儿和孙子同来,让他们也感受这段历史。“我们家有两代长辈都因生活而远渡重洋、离家千里,十分艰苦,我们应当铭记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也要把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的子子孙孙。” 江叔激动地说道。
当下,汕头正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讲好“侨”故事、发挥侨资源也是汕头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汕头市澄海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东里镇镇委书记陈斯忠在活动中表示,永定楼侨批展览馆的开放,为我们见证中外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发展历程以及广大侨胞求生存、谋发展、建家国的生动实践提供了重要载体,接下来,我们将以永定楼侨批展览馆开放为契机,继续擦亮樟林古港这一历史文化名片,传承潮侨文化,做好潮侨文章,彰显侨乡潮韵的风貌和魅力。
提前探馆:6大展区亮点多
侨批纸短,家国情长。如今,侨批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作为海外华人艰苦创业、情系亲友、造福桑梓和本土侨乡对外开放、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见证,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缩影,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史料价值。
记者探馆发现,馆内不仅有水客批、喜事批、平安批等多种形式的侨批,还有猪仔钱、侨批局招牌、千字文印架、“批脚三件宝”等侨批业相关的旧影旧物,更不乏通过图文形式讲述侨领故事、侨批汇路等,看客流连其中,只觉一幅筚路蓝缕、守望相助的生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该侨批馆的镇馆之宝——潮汕侨批局牌匾。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潮汕侨批局的招牌,对于研究侨批档案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据广东省档案馆民间档案文献鉴定专家、本次策展小组成员张美生介绍,此块题着“义发祥批局”的牌匾原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具体批局存续的年月不详,但从其收寄的其中一封1948年的回批显示,18世纪40年代时该批局还在运作。此外,据相关信息显示,该批局在当时与汕头大通街四号的“信和成批局”是连号经营,这也反映了当时潮汕地区侨批业的真实联动情况。
记者还留意到一封独一无二、特殊体裁的侨批——方言歌册体批。这是1951年时,泰国华侨黄复贤用笔名“英华”写给新婚妻子的一封侨批,细细读来,歌册内容有血有肉,生动表达了笔者的所思所感,而潮汕的传统歌册文化也在其中得以体现及传承。
不仅如此,馆内还展有一张“最长侨批”。张美生告诉记者:“该批的内信展开长达1.5米,是目前国内仅存的清末民初时期最长侨批。是清末民初时,华侨炳思因在泰国搭乘火轮赴目的地收账路上遭遇艰难险阻,于是,他便在信中详细讲述自己下南洋的血泪史。”
信中一句“贫而清,较胜富而浊”便让张美生感慨万分,他认为,华侨在外谋生不易,却仍不忘教导后代:不论贵贱,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清清白白。这些先人对后辈的清廉教育意义深远,对当代仍有警示作用。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