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柳卓楠
实习生 张小悦
通讯员 焦婵娟、范敏玲
30年老旧小区变身智慧社区,焕然一新的楼房,充满岭南气息的家风长廊,高科技的海绵公园,欢声笑语的文化广场……在广州市黄埔区的多个老旧小区里,正发生着让人惊喜的改变。
据了解,黄埔区自2017年起开展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截至目前,该区67个微改造项目已全部完工,包括66个老旧小区和1个历史文化古村落(深井古村),总投资合计4.8亿元,惠及约3万户居民,新增口袋公园61个、社区公共空间53个,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日前,记者实地走访了黄埔区文冲街东苑小区、黄埔新邨雅苑等楼龄超30年的老旧小区,实地探访微改造成果。
多方筹集资金:
引导群众共建共治共享
“变化太大了!以前这里地砖都是坑坑洼洼的,早晚高峰小区里车排长龙,我们想活动都没有空间。经过改造后,这里活动场地又大又干净,绿化也好漂亮,楼房也变新了,一切都变好了。”在黄埔区东苑小区生活了20多年的秦大姐说道。
东苑小区位于黄埔区黄埔街,楼龄超过30年,小区内很多是解困房,过去相关配套不够齐全。2021年3月,由黄埔区财政总投资1059万元的东苑小区微改造项目动工建设。微改造项目按“完整社区”标准谋划,除长者饭堂、环卫驿站、健身设施、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外,还建设了具有海绵城市功能的中央公园、门户广场清香园、社区儿童公园3个口袋公园,全方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资金利用上,东苑小区项目除用好老旧小区专项微改造资金,还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发挥集聚效应,整合水务、教育、城管等各部门的专项资金完善小区配套设施。例如,利用区水务部门300万资金,在小区内设置22个海绵城市设施用于小区内雨水收纳。又如,通过各方力量动员小区居民自筹改造资金约500万元用于加装电梯、改造自家楼层墙面贴瓷片,等等。
“我们这个社区988户,其中420户是党员户,所以我们也是一个红色社区。”东苑社区居委会负责人介绍,在日常管理上,东苑小区成立了全区首个“红色业委会”,小区退休老党员作为代表,结合居民社区建管委,加强改造全过程及改造后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形成“一次改造、长期保持”的管理机制。
提升文化活力:
将家风文化融入微改造
在文冲街黄埔新邨,步入大门可见一长约10米的“家风长廊”,彰显家风家训的字句错落分布,充满文化韵味。经过长廊,眼前就是文化广场——身着黄色裙衫的大姐们手持羽扇在广场翩翩起舞,小朋友在滑梯处追逐欢笑。
“长廊这个位置以前是破柱子,广场连个休息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休闲公园了。改造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大变化,我婆婆参加了小区的合唱团舞蹈队,有空就在这里唱歌跳舞,我也可以带小孩在公园里玩。”居民王女士说,
黄埔新邨微改造项目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惠及居民户数253户。一方面由政府主导,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计划,投入专项资金修缮改造公共厕所。街道对新邨雅苑原12根破损立柱进行提升改造,打造传承家风家训的“家风长廊”。另一方面促进社会参与,业委会利用商铺收益、电梯广告收益筹资约5万元对中心花园裸露地块进行改造,打造绿色“植物王国”。
“我们除过环境改善外,也要注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用文化育人,用文化养人,让民风、社风、家风进一步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社会治理。”文冲街道办事处主任于龙说。
因地制宜改造:
让老旧小区有情有景有乡愁
东苑小区、黄埔新邨的变化是黄埔区多个老旧小区改造的缩影。自2017年以来,黄埔区共投资4.8亿元对全区67个项目实施微改造,其中包括66个老旧小区和1个历史文化古村落(深井古村),现已全部基本完工,新增口袋公园61个、社区公共空间53个、绿化面积4万平方米,完成“三线”整治110千米,共惠及3万户、9万人。
虽同是微改造,每个小区精彩却各有不同。“微改造统筹兼顾历史文化传承与人居环境改善,通过对不同社区实施因地制宜的差异化改造,为城市留下有迹可循的历史记忆,实现老旧小区微改造有情有景有乡愁。”广州开发区城市更新局局长侯奔表示。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黄埔区将按照成片连片的原则,计划实施20个微改造项目(含33个老旧小区),共占地约24公顷,合计186栋楼,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约1.8亿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