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传艳
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慢性感染”被明确标为可致癌。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根据世界胃肠病组织保守估计,全球至少有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平均感染率达59%,其中儿童的感染率平均为40%。(1月9日《楚天都市报》)
近段时间,“幽门螺旋杆菌”成为网络热词:先是商家再掀“抗幽牙膏”促销热潮,紧接着,“幽门螺旋杆菌致癌”的消息从国外传来,让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倍感担心,部分家长表现得更为焦虑,“幽门螺旋杆菌”一词因此再次被催热。
没感染怎么“防幽”?感染了如何“抗幽”?针对这些问题,专家给出了权威的解答。比如专家建议,家长和孩子都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成人对儿童的“口口”喂食;在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儿童可以使用单独的餐具,定期用消毒餐具等;家庭成员之间不混用水杯、牙刷、漱口杯等;坐便器经常消毒,减少“粪口”途径传播。
此类建议虽然很科学,却可能让一些人感到无所适从。因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已推出了很多防控举措,如今为了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又推出一系列的防控举措,这么多的“清规戒律”累积在一起,遵守的难度大幅增加。关键是,需要预防的疾病很多,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还有哪些“红线”,民众心理没底。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堂生动的“公开课”,民众深刻感受到遵守防控规定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在内的生活习惯,得到了民众的普遍遵守。然而,传染病防控所面临的眼前之急,可能会被人误以为是首要甚至唯一的难题,短时间内集中强调一个问题,也可能会让人忽视其它问题。
这两年,民众防控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的能力大幅提升,这一点值得肯定。但传染病分类复杂、种类很多,防控要求与侧重点均各不相同,将来威胁人类的,决非一种或一类传染病,提升民众防控传染病的能力,应针对所有而非一种或一类传染病。
新冠肺炎疫情终将过去,但经验与教训应该永远留存,而留存的最好方式,是抓住当前普及传染病知识的有利良机,将民众防控一种传染病的能力,上升为对所有传染病的全面防控能力。
既然幽门螺旋杆菌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期间进入公众视野,就不妨从“防幽”开始拓展防疫内涵。将不同传染病的防控要求“合并同类项”,可以帮助民众理清头绪、抓住共性特点,消减民众防疫的盲目感。另一方面,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推出个性化的防疫要求,实施精准指导,则可提升防控的针对性和效率。
因此,若想将民众大幅提升的传染病防控能力持续保持下去,就应该将科普的视野,从单一的传染病转到所有传染病,帮助民众触类旁通,对包括幽门螺旋杆菌在内的其它致病微生物,都有足够的能力来加以防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张齐
编辑 | 孙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