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河涌两岸变身公园、绿地!中山小隐涌流域孖涌段通过系统治理明显改善
2022-01-05 21:42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确保2024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未达标水体整治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翎 通讯员 钟轩 冯丽南 陈健

去年10月底,中山黑臭未达标水体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作为典型案例进行通报,目前中山正举全市之力,坚决打一场没有退路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1月5日,中山市举行未达标水体整治工作媒体开放日活动,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新快报、中山日报等媒体的记者,来到小隐涌流域孖涌段实地采访报道中山治水成效。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兵向记者介绍:“将全力推动中山市水体整治工作,加快工程进度,保障治水成效,确保2024年年底前完成全市未达标水体整治。”

“一河一策”孖涌大变样

小隐涌流域属于珠江三角洲平原网河区,水系纵横交错,共有30条河涌,总长67.8km,整治内容包括截污、清淤、补水、泵闸新(重、扩)建、河涌养护等。中山港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李青汶介绍,位于小隐涌流域内的孖涌现有工业、农业、生活各类污染源,污染源情况较为典型,且孖涌现状管网存在错混接、病害等情况,水体整治工程涉及的措施较为全面,具有示范推广意义,所以将孖涌列为小隐涌流域项目示范河涌之一。整治工程启动前,河涌水质为劣V类。经过整治,目前已消除黑臭。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孖涌岸边看到,这里的水质没有了黑臭,两岸成了绿道和口袋公园,还可以看到保洁人员拿着网兜沿涌保洁。

2020年10月,中建三局进场,对孖涌全河涌开展水体整治工作。“河涌整治是复杂性、系统性工程,前期我们确定了‘一河一策’的技术路线,通过详细摸排,摸清孖涌91个排口并向上溯源污染来源情况,对管道错混接处实施改造、清除河道沉积淤泥,并对河岸进行生态修复。目前经过整治,孖涌水质已经稳定在五类水以上,再现了水清岸绿、人和景美的美好景象。”中建三局中山市未达标水体综合整治工程(小隐涌流域)项目指挥长刘长奇介绍道,孖涌流域内已实现市政雨污分流,市政污水由南北方向汇集至世纪一路市政污水干管,随后输送至洋关水质净化厂。

孖涌变美了

臭河涌变身美丽景观

“以前河里的水是黑的,臭味特别难闻,现在经过政府的大力整治,河也清了,岸也绿了,我们二洲村壳冲街的河涌现在不但道路通畅,还开发成景观,闲下来大家都往河边跑,运动喝茶,惬意的很。”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二洲村村民老吴对记者说。一年前,孖涌还是一条劣五类河涌,通过截污工程与景观提升,这条问题河涌现在的面貌已经截然不同。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孖涌流域壳冲街上看到,以前的岸边违章建筑被拆除后,建起了具有岭南特色的亲水平台。岸边村民的家门口,也修建了花圃。据了解,中建三局重点打造了“二洲寻梦”景观提升工程示范段,目前已经完工。该示范段是孖涌综合整治工程中景观提升工程的重要节点,工程范围为孖涌流域范围内400余米的二洲村(得能东路至沿江东一路)。孖涌“二洲寻梦”景观工程长约400米,占地面积为4474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967平方米,铺装面积为3507平方米,绿地率21.6%。

本工程沿线设计长度400余米,设计宽度8-15米,通过水生态治理打造特色的岭南水乡,设计上将现状道路与岸线统一设计,在满足车行的同时对岸线改造,营造近可亲戏水,高低错落的岸线空间。此外,还在沿线设置了20余个停车位,解决街坊停车需求。

岸线变身亲水平台

确保2024年年底前完成未达标水体整治

中山市水务局副局长李兵介绍,去年12月,中山提出“三通三控一平台”的治水思路,即“管网畅通、河清岸通、水系连通”“严控工业污染、严控生活污染、严控面源污染”“建设中山市‘智慧水务’平台”,整体推进全市水环境科学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流域治理。

其中,融合互联网+水务的新思维,推动中山市“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全市水务“一张图”管理系统,形成全覆盖、可追溯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智能化实时监控,提升流域全要素统筹管理水平。同时还坚持水岸同治,推动实现河清岸通。立足中山自然水网和水资源条件,推动活水循环工程,在完成截污工程等前提下,开展河涌清淤,清理内源污染,推进河岸生态修复,建设万里碧道,打造滨河自然生态走廊,实现河清岸通。

据介绍,与2021年第二季度水质情况相比,2021年底全市劣V类水质河涌数量由459条下降至448条,水质得到了改善。部分流域治理成效也较为明显,如南朗流域共14条河涌于2021年开始推进整治工作,目前劣Ⅴ类水质河涌数量减少了3条。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