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彦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打造“国之重器”中国第一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常住人口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聚才“磁场效应”加速显现;连续5年入围新一线城市,全国排名第11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十三五”期间,东莞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交出多份亮眼“答卷”。
即将踏上“双万”(千万人口+万亿GDP)城市新赛道之际,1月5日,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启幕。“十四五”时期,是东莞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争当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和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的关键五年。迈向新征程的起点,东莞扬帆再起航,迎接新使命。
制造名城,“地方队”升级为“国家队”
东莞坚持制造业立市,汇聚了众多制造企业。加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优势更加巩固。通过更丰富的自主品牌、更突出的自主生产能力,这座“世界工厂”正往“东莞智造”升级。
目前,东莞有19万家工业企业、1.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74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和3家营收超千亿的头部企业,形成了34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全市R&D占GDP比重提升至 3.54%,跃居全省第二位,2021年年底国家高新技术数量超过7400家。
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园区经济为东莞探索集聚发展道路。在科技创新方向上昂首迈进,东莞聚焦“创新+产业”,打造多个产业集聚区。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
世纪之初,松山湖荒草丛生、人烟稀少,只有一片水库为人所知。如今,松山湖科学城已是名号响当当的“科创先锋”。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东莞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更好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并正式投用。这个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四、中国唯一的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目前已完成超过500项重要课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为首批省级实验室并引进25个创新团队,研究成果首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作为东莞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松山湖发展可期。当前,园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均超85%,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33家,“四上企业”425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达500家。202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近5000亿元。
筑巢引凤,聚才“磁场效应”更显著
在近期发布的《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东莞再次入选新一线城市,这也是东莞连续第5年入围新一线城市名单。这座老城的充沛活力和发展动力对全国各地人才有丰富的吸引力。2021年,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东莞的人口吸引力指数位于全国第三。
人口聚集体现城市竞争力。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1046.6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22.02万人相比,十年增长27.33%。东莞成为继广州、深圳后,广东省第三个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城市。
东莞是一座特殊的城市,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东莞超过千万的常住人口中,15岁—59岁的人口占比高达81%,超过8成的人口是劳动人口,这不仅说明这座城市很年轻,还表明这座城市很有发展后劲,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是人才,进莞来。2021年12月8日,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开幕。今天的东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通过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大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东莞聚才的“磁场效应”加速显现。根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东莞未来三年将加大力度引才育才,引育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创业人才,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进入社会各领域,推动100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
目前,东莞人才总量258.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拥有省级创新科研团队38个,连续八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越来越多的专家院士愿意到东莞开展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东莞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生态优化,“颜值”年年岁岁登新高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东莞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一直以来,东莞持续真抓实干做好环境治理。2020年,东莞市取得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胜利,碧水蓝天经常“刷屏”朋友圈,越来越多“墨汁河”摇身变成清冽见底的生态河。
茅洲河曾是珠三角地区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被广东省挂牌督办,而茅洲河畔的新民社区,曾被视为长安镇的“边缘村”。按照“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综合治理”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大力整治,茅洲河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附近地区成为投资热土。新民社区党工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树发表示,目前社区户籍人口大幅回迁,各地客商纷至沓来。
五年来,东莞新建污水管网1.2万公里,完成610条污染河涌的综合治理,其中,2020年完成整治污染河涌213条,22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并逐步实现“长制久清”。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保持达标,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全面达标。2020年,东莞国省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早年,东莞曾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又在2021年取得第十批“国家节水型城市”、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东莞全面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2021年12月29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21年生态环境工作“成绩单”: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2021年1-11月,碧水攻坚战方面,东莞7个国考断面水质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水质优良(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以上)比例达57.1%。2021年1-11月,蓝天保卫战方面,全市优良天数比例85.0%,细颗粒物(PM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持续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查处涉固体废物环境违法案件106宗。强化扬尘污染防治。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全新征程,东莞底气十足厚积薄发
“十三五”期间,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650亿元。“十四五”时期,东莞将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成为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2021年上半年,东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00.11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东莞地区生产总值为7694.62亿元,同比增长9.1%,两年平均增长4.5%。根据规划,到2025年,东莞GDP有望达到1.3万亿元左右。
2021年12月,《2021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同步公布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东莞共有15个镇跻身全国百强镇,包括长安、虎门、厚街、常平、塘厦等,镇街经济加速高质量发展。2020年,东莞全部镇街(园区)经济规模均超100亿元,平均规模超288亿元。2021年12月6日,东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4+5”产业集群培育,构建“百、千、万”亿级的集群发展梯队。其中,以麻涌、茶山、道滘为核心引领东莞市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发展,支持茶山、道滘打造“中国食品名镇”“中国特色食品名镇”升级版,镇街产业发展潜力深厚。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