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醒狮,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活跃当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逢年过节,不少地方都会邀请醒狮队助庆,场面十分热闹。2010年6月,斗门醒狮被列入珠海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斗门民间醒狮活动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起源于莲溪的红星、中心、东安等乡村,在珠海传统民间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斗门人民群众逢年过节、喜庆典礼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祥和欢乐的象征,同时也成为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斗门醒狮普遍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属于中国南派醒狮艺术。它分为单狮、双狮和群狮表演,多以三星鼓点、七星鼓点、七星与三星混合鼓点作指挥。每头狮子由狮头、狮尾两人合作完成,舞法有狮子出洞、上楼台、桩阵、板凳等。
在斗区城乡,不少地方都有醒狮队,长期以来,这些队伍不但活跃于本区,而且活动范围扩大到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有的醒狮队还多次在省、市的表演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2005年,经广东省龙狮协会的批准,斗门区设立了珠海市首个“广东省龙狮训练基地”。虽然是民间机构,但也标志着斗门的醒狮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今,斗门已有32队醒狮队,队员多达600多人,斗门还有一位全市唯一的龙狮一级教练员和国际级裁判员。
传承人开班授课传承醒狮文化斗门醒狮传承人陈柏坚,1988年跟随梁发成师傅学艺,学习传统醒狮;1995在斗门县体校传授传统醒狮;1997年组建斗门县武术健身馆传授传统舞狮及高桩舞狮;2000年成立斗门区中坚龙狮武术馆;2005年成立斗门区罗梁体育会教授武术和醒狮。2012年,陈柏坚被列入珠海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醒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大学专业学习武术的陈柏坚,毕业后偶然接触到醒狮,发现两种是融汇贯通的,而醒狮更加欢快喜庆于是深深爱上。“醒狮的步法有马步、弓步、虚步、开合步等,与武术步法形似。”陈柏坚表示,醒狮和武术两者结合,将醒狮“静如灵猫伺鼠出穴,动如猛虎擒羊敏捷”的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年,陈柏坚招收了众多入室弟子,提供技术、物质、精神等支持,不断鼓励徒弟开馆弘扬。同时,他也在学校开班授课,积极传承醒狮文化。春节期间,陈柏坚还带队参与了多次春节和元宵的艺术巡游醒狮表演,让醒狮文化深入民心。
出品: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羊城晚报珠海全媒体传播中心
策划:吴国颂
统筹:杨雪薇
拍摄及制作:杨雪薇、郑达、钱瑜、杨楚滢、朱嘉乐、文艺
文案:杨雪薇
翻译:赵友斌、杨楚滢、朱嘉乐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