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烧是体系丰富多元的广东美食“本味”,它不仅历史悠久,流传甚广,而且是百家百味。在珠海斗门大赤坎,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本土品牌,传承了四代的独门技艺,2015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就是斗门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
独门技艺,肉质入味飘香
一种美食能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必有其过人之处。有食家说过,最美味的叉烧,应该是肥肉和瘦肉适中。大赤坎的叉烧,就是肥瘦适中,肥肉甘脆不腻、瘦肉香软可口。而烧排骨则能做到肉质有嚼劲之余还能保持嫩滑。最重要是秘制酱,香浓的蜜汁外加荔枝木的阵阵飘香,令人食过返寻味。据介绍,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制作过程包括建造烘炉、选购原料、配各酱料、腌制晾干、果木烧烤、出品上桌等。其中,烘炉有着特殊的建造工艺。大赤坎明火叉烧排骨的烘炉是祖传的,采用红砖、水泥沙浆砌成,炉身内外用水泥沙浆批荡,是烤制时紧锁肉汁的秘诀。
选用的材料极为严格,据说该餐厅订购当地农家自养而且是当天屠宰的幼骨猪中的枚头肉(猪肩肉)、水肋排(猪肋排中的上乘部分)作为原料。一只200斤左右的农家自养猪,能用作做叉烧的猪肩肉只有20斤左右,能用作烧排骨的猪肋排也只有16斤左右。与众不同的还有独门酱料。除了配各常规的白砂糖、精盐、生抽、老抽、60度以上的高粱酒之外,还有特选的天然香料和天然甜味料。将切成大小适中的斜纹条状的猪肩肉和块状猪肋排,腌制晾干,依次串起放入燃烧荔枝柴的烘炉当中。荔枝柴散发出芬芳的香味长时间熏到叉烧和烧排骨上面,并由表及里,以致柴香入肉,送上餐桌,令人齿颌留香。
四代传承 保护发扬
如今,如此繁复的烹调工艺,每天天没亮就在大赤坎村上演着。这家传承百年的老店有一个名字,叫“大赤坎肥仔强烧味餐厅”,“肥仔强”是第三代传承人赵自强的绰号。据赵自强介绍,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的加工工艺源于祖父赵池大。据传,民国初年,少年赵池大在南洋菲律宾的马尼拉做餐厅学徒,师从来自广东的擅长制作“叉烧”的老乡。几年间学有所成,便自立门户。他在承传传统技艺的同时,又独创了别具一格的酱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在马尼拉华人中小有名气。后来赵池大归乡成婚,号名“佐修”,在大赤坎开始了自己的烧味生意。
历经近一个世纪,时至今日,赵池大的传统工艺已承传到他的曾孙——第四代传承人赵志文手中。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锻炼,如今,赵志文也尽得真传,每一个步骤都练出了真本事。“大赤坎肥仔强烧味餐厅”让众多来自珠海和周边地区的食客纷至沓来。“我们正在筹备斗门非遗特色综合体,预计明年建成。”据了解,年轻的赵志文为这些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通过网络宣传这项本土美味,同时还将自家的叉烧烧排骨打造成手信,以及融合非遗文化、非遗美食、非遗农产品等元素,建设非遗特色综合体,打造特色非遗旅游体验,将斗门美食发扬光大。
出品:珠海市斗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羊城晚报珠海全媒体传播中心
策划:吴国颂统筹:杨雪薇
拍摄及制作:杨雪薇、郑达、钱瑜、杨楚滢、朱嘉乐、文艺文案:杨雪薇、曾令奇翻译:赵友斌、杨楚滢、朱嘉乐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