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整:深圳OCAT与它的双年展
2021-12-26 09:53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观众正对艺术机构提出更多要求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几经努力,更名后的“OCAT双年展”终于开展。

2021年12月19日,由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飞去来器:OCAT双年展•2021”在深圳开幕。作为深圳的跨年度艺术盛事,本届双年展汇集70位/组艺术家的近一百件作品,分布在OCAT深圳馆A、B展厅、OCAT工作室、华•美术馆、以及华侨城生态广场公共空间,将持续展出至2022年5月22日。

开幕式上,主策展人和到场联合策展人获赠“飞去来器”

本届双年展的主题“飞去来器”,源自一种澳大利亚原住民使用的工具,类似于回力镖,投出后能飞回原地。主策展人冯博一表示,这一寓意既意味着全球化与在地性的共生,又昭示出个人与集体的共融。

由此,本届双年展采用全新的策展方式,由主策展人提出展览主题和整体框架,邀请11位联合策展人策划了十个单元的展览。他们包括:韩馨逸、何志森、缪子衿、宋轶、颜峻、杨紫、于渺、钟刚、周婉京、周翊和董菁。

对于他们的选择自然取决于主策展人考虑,而旁人可见的是,这个发生在深圳的双年展,联合策展人中只有一位来自深圳,其余十位均来自北京。在他们身上,可见当下时代的多样性:生活于同一时代、同一国度的联合策展人,呈现出迥然不同、纷繁复杂,却具有内在联系的视野和关怀。

展馆现场

观展:可见当下时代的多样性

这个发生在南中国一线城市的双年展,不可避免地讨论城市的话题。在“阻力:一次速度的试验”单元中,钟刚邀请艺术家冯立、胡介鸣、厉槟源和王鲁炎参展,激发观众思考如何在深圳这种快速行进的城市中,重构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周婉京的“超译城市:平行与吊诡”单元,与参展艺术家向惠迪、张文超、于默、拉斐尔•多梅内克、柯好理、杨健一起探索图像时代的“图像何为”。

而韩馨逸“女娲极乐园”单元的策展灵感,源于深圳蛇口的“女娲补天雕塑”,邀请艺术家范西、胡伟、李氏家宅(李燎)、李亭葳、刘昕&露西娅•蒙赫、覃小诗&胡洋、邵纯、谭英杰、张文心和朱荧荧,重新书写女娲的当代神话。

“女娲极乐园”单元

回溯历史和神话中,是中国当代艺术思考和呈现当下的重要方法。在宋轶的“从欧罗巴之牛到牛头怪”单元,参展艺术家陈淑瑜、汗流浃背小组、贾煜、刘辛夷和张国华的作品围绕两则神话展开,展现艺术家期望构建的世界。

而于渺的 “百物之息”单元,通过艺术家陈督兮、廖雯、梅丽尔•麦马斯特、克韦•桑南、童文敏、童义欣、张文心和张文智的作品,以中国东北的历史、自然与神话作为线索,关注人与万物之间关系;

杨紫的“装饰”单元源自于风靡一时的《装饰》杂志,邀请李占洋、刘唯艰、SANS、王卫、武晨、伍伟、于吉、杨福东、杨茂源、张郎郎和张晓参展,呈现了艺术家另一种美学趣味的实践。

“百物之息”单元

在周翊和董菁联合策划的“喜剧”单元,以及缪子衿策划的“注意!演出继续”单元,分别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当下艺术创作的方式方法和问题意识。

前者选择了段建宇、葛宇路、金宁宁、李维伊、双飞艺术中心、姚清妹和张淼颇具幽默精神的作品;后者以aaajiao、郭城、林奥劼、刘辛夷、史莱姆引擎和王业丰的作品,关注大数据时代的游戏、直播、算法等与虚拟世界相关的问题。

“注意!演出继续”单元

据冯博一介绍,在OCAT深圳馆和华•美术馆的室内空间,强调的是参展作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在华侨城室外的生态广场,注重公共场所的社区居民,“亲密”参与公共艺术的“触感”交流的互动体验。

颜峻的“缓流”是音乐与表演艺术单元,展览期间,他邀请照骏园、孙一舟&郑维、响、阿科、潘晨农、成璧卿六组艺术家轮流驻留、创作,不定期安排音乐会和表演活动,邀请本地公众和外地嘉宾一同参与。

“人民(的)公园”单元

何志森策划了“人民(的)公园”单元呈现在华侨城生态广场,邀请Mapping工作坊、岳阳&徐腾、丘丹琴、文那、李波和张新军参展,以“公众参与”为关键词,让社区居民成为本届双年展的重要参与者,鼓励他们对作品的使用、挪用,甚至是再次创作。(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观察:双年展与艺术机构的自我调整

“OCAT双年展”是在华侨城集团长期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重要品牌项目。其前身“深圳雕塑双年展”,源于1998年始创办于何香凝美术馆的“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迄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一度有所停滞,2021年正式更名为“OCAT双年展”。

这个老牌双年展重启、更名,都似乎显示出主办机构的某种新志向:摆脱相对单一,聚焦“类型艺术”的框架,试图走向更全面的的艺术领域与更广阔的受众空间。

而本次的策展尝新,被认为是给“OCAT双年展”带来活力的一种方式。在冯博一看来,这种临时策展群体所形成的“组合”和“平权”机制,打破了以往周期性大展的单一模式,以多方位、多触点地“去”策展的中心化,抵达“众声喧哗”的一次策展民主化尝试。

“装饰”单元

双(三)年展制度作为当代艺术生产与展示的重要方式,流行于各地。近年来,国内特别是大湾区内的双(三)年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据研究者的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90年始,仅在珠三角就先后创办过近20个双年展,持续举行的至少也有十多个。

时至今日,双年展如何持续推行,怎样突围创新,消解策展惰性与审美疲劳,已然成为各个主办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管展览的学术意义、社会价值如何,双(三)年展的涌现对于整个艺术生态始终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这种探索也是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

“超译城市:平行与吊诡”单元

但正如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所言:“双(三)年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化模式,它必须和时代进行深入对话并在其中生长。“如果‘双(三)年展’模式已经僵化了,那么它本身也就丧失了文化抱负与能力。”

机构与双年展的自我调整不仅仅业界的内部自觉,更是对外部世界剧烈变化的回应。近年来,深圳正展开新一轮十大文化基础工程建设,各区的区属美术馆正在涌现,当地的艺术机构、展示平台越发多元,其中部分大型机构越发重视与观众互动。

而“发育”中的深圳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也正对艺术机构提出更多要求。可以说,过去仅仅从机构立场出发,单向地提供内容生产的“精英主义”甚至是“圈子主义”模式,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阻力:一次速度的试验”单元

一直以来,定位为专业艺术机构的OCAT强调独立性、专业性、公益性,而作为一家深耕深圳多年的老牌艺术机构,其策展思路与工作模式,难免会产生惯性,如何对抗惯性也正成为其团队日益重视的问题。

本届双年展在OCAT深圳馆、华•美术馆以及华侨城生态广场三个场地同时呈现,是继近年来OCAT馆群、华侨城社区之间的再一次联动。而本次展览运作模式的尝新,可以被视作是机构自我调整的一次重要契机。

众所周知,OCAT总馆建成在即,而这所老牌艺术机构的自我调整,比它的新展馆更值得期待。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阔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