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议员刘智鹏:参与地区服务20余年,这次真正有机会为香港做多些实事
2021-12-20 23:08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新选制下立法会选举“五光十色”落实处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驻香港全媒体记者 王漫琪 罗清峣 符桂新

12月20日,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圆满结束,90名新一届立法会议员顺利产生。尤其是选举委员会界别40位新当选议员,其背景是前所未有的广泛多元,既有从政经验丰富的立法会议员连任,也有政治“素人”加入;专业背景既有商界政界精英,也有不少教育界、学术界、会计界等专业界别的翘楚,真正体现了爱国者治港的“五光十色”。

此次从选委会界别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新晋议员刘智鹏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刘智鹏是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公民与社会发展委员会(通识科改革)主席,香港知名历史学者。20日,羊城晚报驻香港全媒体记者独家专访刘智鹏,畅谈其首次参选即当选的心路和政纲理念。

将在中小学课程中继续加强中国历史元素

羊城晚报:您不属于任何派,过去也从未参选过立法会议员,为什么想要参选今年新选制下的立法会选举?

刘智鹏:我参与香港的地区事务及各项服务已经有20多年了,做过屯门分区委员,也做过八年区议员,当过副主席,另外也参与了政府的许多委员会,包括文化、教育、城市规划、环保等。

最近几年,我比较密集地参加教育方面的事务,参与探索城市发展、土地房屋规划,也承担了一些恢复香港社会秩序的工作,包括做了国安法第一案的专家证人。

过去在区议会工作时很多人都说:“喂,你去选立法会啦!”那时我觉得很难,作为一名独立人士要去立法会参选胜算很低,还要花很多工夫。今年完善了选举制度后,给了选委会界别40个议席,非常适合我们这类专业的、在社会上有服务经验、有承担的人士出来参选,因此我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为香港做多点实事。

羊城晚报:我们看到您的政纲理念中,将建构历史教育平台、培育年轻人正向价值观摆在了第一位,您同时作为香港通识科改革的倡导者,当选议员后准备如何推动这项工作?

刘智鹏:首先我要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课程里继续加强中国历史的元素,我认为学习中国历史,最重要的就是从小学、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史的兴趣,这样到大学,就会建立一套比较正面的对国家的认知。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体验式学习,带着学生或者让学生用各种方式去认识中国历史以及当代中国。

过去我曾带着中学的中国历史科老师去内地考察,第一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广州,因为广州的历史由古到今分成不同阶段,而且都切合不同的主题,包括中西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等,近代史也非常丰富,仅仅是广州我们至少要设计4条路线才能看得完。这些我们一路都在做,希望未来可以做更多。

另外,我们想在多媒体教学资源上有更多开发,让香港学生摆脱过去死记硬背的读史方式,先让他们对中国历史科有兴趣,然后才能引发他们继续探索。

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创业空间

羊城晚报:您提出了一个“新界土地市区化”的规划方案,认为可以解决香港房屋问题,为什么?

刘智鹏:香港过去一直将新界和市区划成两个不同的部分,形成两套土地利用方案,市区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香港岛北或者九龙的南边,都是高楼大厦,特点是高密度、高建筑物、高容积率;而新界土地的利用率则一直很低,低密度、低高度、低容积率。

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比如10万平方尺的土地在香港岛批出来的是80万平方尺(注:1平方尺等于0.09平方米)的房子,在新界可能就只有8万平方尺的房子,剩下的70多万平方尺去哪了呢?

发展到今天,我认为新界的土地足够多,如果我们对之充分利用,也就是采取“新界土地市区化”方案,是可以在不触碰郊野公园保育区红线、不牺牲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去解决香港住屋问题的。当然,这不是个容易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努力。

羊城晚报:“新界土地市区化”也有助于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局吗?

刘智鹏:是的。整个香港的规划重心都在城市南边,在过去当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大湾区的发展,就显得大湾区经济互动最频繁的地方,距离香港CBD较远。比如与香港北边毗邻的深圳南边一片繁华,但是我们的边界却还是一片没有充分发展的地方。

“新界土地市区化”方案是我首倡的,但和最近特首提出的“北部都会区”方向是一致的,就是将新界土地以市区的方式去发展,让那里变成一个新的CBD或者“南金融北科创”,北部开发的土地越靠近深圳,越贴近大湾区内地城市,就越能够有能力去向上发展。

所以“新界土地市区化”除了解决我们的房屋问题之外,还可以让香港在融入大湾区发展格局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羊城晚报:所以也会有青年一代的发展空间了?

刘智鹏:当然会有。“北部都会区”和“新界土地市区化”方案中,土地除了拿来住还有发展产业的空间,香港不少年轻一代很想去创业,但在香港创业很可能是“天方夜谭”,因为创业的成本太高。所以我觉得土地开发的重点就是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创业或科创空间。

可以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吸引内地年轻人的科创产业进驻香港,让大湾区两地年轻人在香港北部融合,反过来也可以辐射到内地,让香港的年轻人借此过渡,进一步去融入内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