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焕坤
通讯员 谢浩华
近日,在广州市荔湾区彩虹街小琪(化名)的家中,有一群社工及志愿者,为她送上并安装了崭新的学习桌,使原本只能在小小饭桌上做作业的她,有了专属的学习空间。
今年9月以来,彩虹街社工服务站依托广州市慈善会彩虹街社区慈善基金,成立了“载梦学习角”困境儿童支援项目,通过“社工+公益+志愿者”的方式,联动社区资源为困境儿童提供学习空间改造、能力提升等服务。目前,社区慈善基金已筹集了超过1万元的善款,第一期预计为8名困境儿童提供学习空间改造服务。
改造学习空间,培育师友志愿者
据介绍,彩虹街的困境儿童家庭居住面积大多数为25-4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少于10平方米,一些儿童家中没有固定做作业的地方,甚至有一名困境儿童每天坐在小胶凳,趴在木板上做作业,光线也不足够。
对此,社工站与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联动,组建志愿者团体,到辖区内困境儿童家中进行走访评估,为符合改造条件的儿童提供学习空间改造服务。西关外国语学校团委书记全苗表示,此项目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能锻炼其沟通和动手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效能感方面有着很好作用。据悉,目前社工站已完成了5名困境儿童的评估工作,并对2名困境儿童的开展了服务。
除了改造学习空间,后续社工还会培育西关外国语学校的同学成为“师友”志愿者,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为困境儿童在学习、兴趣发展等方面提供正向的支持。
聚焦“急难愁盼”,改善居民生活
除了聚焦困境儿童,社区基金还为群众解决“小急难”。前不久,彩虹街特困高龄长者陈伯(化名)家里屋顶漏水,每逢下雨时就拿脸盆放在桌子接滴下来的水。他的情况被“敬老在行动常规探访队”的志愿者发现并转介给负责社工。随后,社工联同西园社区居委会上门了解情况,发现陈伯屋顶是近期才开始漏水,目前漏水问题不严重,但陈伯房子楼龄超过40年,如果遇上大暴雨,身为高龄、孤寡、特困的陈伯,难以独自去应对。
后来,社工召开了彩虹街社区慈善基金管委会会议,会议上表决同意了对陈伯家中屋顶修葺的资助提议。很快,陈伯屋顶的漏水情况就得到了改善。
彩虹街社区慈善基金秘书长杨子健表示,彩虹街社区慈善基金已制定了宣传、使用、监督等运作机制,而社区基金的管委会和监委会,均由社区热心居民及党员志愿者组成。“我们一旦发现需求,就会立刻响应,对接居民需求,解决群众身边的‘小急难’问题。目前,社区基金的运作让群众难题从群众提出转变到社工和志愿者进行主动挖掘和评估,并及时获得了解决。”
除了按规定执行款项的使用,为社区慈善基金筹集足够的善款也是相当重要。
彩虹街社区慈善基金秘书长杨子健表示,目前彩虹道着力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发展,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定期开展义卖活动,并搭建公益慈善联盟,推动学校、企业及个人共同助力彩虹街困难人群帮扶和社区问题解决工作。慈善基金将继续探索及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逐步提升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让社区生活更温暖,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