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在群山之间》研讨会在穗举行:在大地上书写中国扶贫事业
2021-12-19 20: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作家需要走出自我的房间,走向群山和大地。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

12月19日,“非虚构、扶贫文学与《在群山之间》作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本次会议由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此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广西、宁夏、吉林等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暨南大学文学院张丽军教授主持。开幕式由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贺仲明主持。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合照留念

陈涛今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在群山之间》记录了他在甘肃乡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的扶贫工作,不仅讲述了他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真切体验,也描绘了藏地独有的秀美森林和壮丽雪山。

该作以非虚构的方式鲜明、生动地呈现了作者所亲历的“时代之变、中国之进”,多角度展现了“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在致辞中指出,《在群山之间》具有惊人的真实,有着红色的温度,呈现了生活真实、内心真实和人性真实,是具有《史记》实录精神和非虚构特质的现实主义力作。

张培忠在会上致辞

研讨会中,中山大学中文学教授、评论家谢有顺提出,《在群山之间》让人重新思考何为写作的问题。“作家需要走出自我的房间,走向群山和大地,这样时间才真正开始了。《在群山之间》是一部向先贤学习、向自然万物学习、呈现内心自我的生命之作。”

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编审、中国社科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艳认为,《在群山之间》打破了以往非虚构写作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困境,是别具文学品味、审美真实与介入性写作姿态的非虚构力作。

在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项静看来,这种非虚构作品,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学的改良,能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外国文学非虚构的缺点,就是过度聚焦于被注视者。陈涛的作品则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点,避免了对他人生命过度聚焦,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教授巫小黎认为,《在群山之间》与其说是扶贫文学,不如说是21世纪新乡土文学,“与100年前乡土文学不同的是,该书是写在大地上的,让读者具有很强的在场感,有一股力量促使读者内心进入事件,融进去思考和解决如何消灭贫困、脆弱,唤醒人性美好的使命。”

在重庆大学人文高研院副教授刘海军看来,以往乡土小说对基层干部的把握不够准确、或过度美化,《在群山之间》的描写更真实可信,表现了他们对于家庭和事业迷茫、低沉的一面。“但书中有些部分稍显简单化处理,探讨工作方式时不够辩证和细致,风格上稍似沈从文式的浪漫书写。”

各位评论家认为,这次会议围绕《在群山之间》展开研讨,将进一步推动对非虚构写作、扶贫文学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和探寻该书的多重价值,推动学术界对新世纪中国新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入讨论和分析。

张丽军最后做了学术总结。他表示,扶贫、乡村振兴是伟大的事业,青年作家陈涛以非虚构的文学形式记录了这一伟大历史的进程,特别有意义。

新时代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需要对文化贫富、教育扶贫、精神扶贫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将持续关注和推动关于乡村振兴的非虚构文学书写,与各位作家和批评家一起,以文学的力量推动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的扶贫事业。”张丽军说。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