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杨克 韦驰
《徐霞客游记》里说:“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徐霞客所言的“粤西”,就是广西。“纯石”特指沉积厚重的石灰岩,其喀斯特山形最为雄奇。
权威的《中国国家地理》近日发布的大数据称,喀斯特地貌占地球总面积10%,中国首屈一指,占全国总面积13%,西南至中南8省区是世界最大最集中的连片区。
而大自然偏爱广西,碳酸盐面积竟占到自治区的41%,峰丛、峰林、峰壑孤拔而起,江溪穿行其间,峻峭灵动。自古桂林山水甲天下,八桂处处小桂林。
(一)
桂西地下河总长一万公里,隐秘的流水是岩溶的塑造者,当我们的肉体生命与亘古自然相遇,走进迂回曲折蜿蜒3公里的溶洞通道,石芽石笋石幔石萼石花峥嵘怒放的宏大洞穴竟有13万多平方米,这就是广西南丹的洞天酒海,基尼斯纪录“最大天然藏酒洞”保持者。
这个溶洞不只作藏酒一途使用,它首先是投资数亿元打造的国家4A旅游景区。
宋人赵企词曰:“闻道南丹风土美,流出溅溅五溪水”。洞内全长有1小时30分钟的行程,16个鬼斧神工的景点,是旅行,是“远方”,石壁的水瀑,沿隙而没,正是徐霞客描述的“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
而游客中的酒鬼、酒仙、酒徒、酒腻子,三五好友在此小酌丹泉,曲水流觞,诗酒人生,好不快活。
俗话说,美酒不仅在于造,功夫更在于藏。
洞天酒海令异域他者不辞千里慕名而来,酒的角色,已经转换为一种气味经济所蕴藏的景观旅游文化,相当于31个篮球场大小的溶洞里储藏着酱酒6万余吨,一浪接一浪的缠绕着酒的醇香的冷气波状似的盖面而来,让人不由得瑟缩一下。
沿着探酒源、溯水源、叙酒缘、观藏洞四大主题路线前进,切换进入视野的是酒佛迎宾、天成酒窖、饮中八仙、石窟酒佛、地下酒河、天下第一福、名人酒库、私人订制酒库、地酒天藏等第二自然景观,也是人文景观。
令人灵魂最震撼的是,洞内那幢金光闪闪的8层楼高的藏酒金屋,一坛坛敦厚的特制陶缸一码码整齐地占据每一层楼。
它们的大肚能容6000吨丹泉,静静地俯视岩石板上贴着100种不同字体“福”字的酒坛组成的百福酒廊。
洞天酒海具备洞藏的恒温、恒湿、恒风、恒氧天然条件,丹泉酿造者有效利用这天然溶洞藏酒,是很了不起的发酵创举。
藏酒金屋的那些酒缸外壳已经披上一层层雪绒似的菌茸,它们就像第二皮肤,散发芬芳之气居于这个世界。
正如皮肤能刺激和传递爱与忧伤,丹泉芬芳之气能唤醒兴奋的氛围、能唤起过去的情境、能带来情绪的反应。
此时,丹泉芬芳之气环绕着我们流动,令人想象联翩。其安静凝聚的特点,使我们描述其气味的能力都有所迷失。
芬芳之气尽管很容易被发觉,可它好像是叠加又剥离又聚合的千层多侧面香气体那样各不相同,很不容易用语言来描述,常常散发出来,但却难以“阅读”。它不屈从于语言的简约,只屈从于肉体反应。
凝视着那些巨型酒缸,我们甚至想象在古代,这芬芳之气已存在于香料贸易,被用于白裤瑶、壮族等少数民族宗教仪式之中,诸如农事节庆、婚丧嫁娶、生期满月、庆功祭奠、奉迎宾客等民俗活动。
(二)
我们沿着整个岩壁都黏附芬芳之气的回廊似的溶洞继续前进,好像盘旋在森林覆盖的山体之下,沉浸在森林的富氧空气之中。
在溶洞的最深处,我们正在往一个微型斜坡登上去时,莫伟明乡党手抚一块锃亮水光的岩石说,这就是地质专家鉴定过的形成于3.5亿年前的木化石。
顿时,这岩石吸引着我们的眼睛和心思。
毫不奇怪,浅灰色闪长岩,其间有两三道倾斜的缝隙,仿佛被无休止的滑坡和暗河流水打磨得平坦光滑,不长蕨草,也没有苔藓,纯净而赤裸的岩石。
仿佛我们第一次看见岩石,仿佛我们透过那被火焰般的景观灯照亮的表面,看见了真实的、肉身的和活生生的岩石。我们喜欢这木化石粗犷的手感和沉甸甸的分量,我们触摸这岩石时,心想它的表面有不少迸裂的碎屑和缝隙,但我们仍然能获取岩石中蕴藏的稳定和安宁。
在这里,地质学语言与感觉的语言都能适用。
我们细细查看岩石表面,发现它在化石根茎的拉扯与风霜的侵蚀下正变得分崩离析,像旧皮肤一样行将脱落,感觉整座山都在迁移,不像云那么迅疾,却也同样毋庸置疑,一点一点地挪向无限。
我们瞻望整个溶洞,岩石是移动的。一直在动,随处都是,或剧烈或轻微,在深沉的时间通道中位移或迅速向前,在地表或极深处。
我们在沉思亘古不变的地热力量,大陆架的滑动,数百万年以来岩石流如何从星球深处喷涌而出时所感到的慰藉。与此相比,我们在地球上的时间是如此短暂,洞天酒海这样的溶洞帮助我们在岩石的流动性,在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事物的非永久性中找到了安慰。
我们没法告诉你这有多么奇怪:沉默的激情,深藏的高贵以及孩童般的可爱:这命数游走在我们的命数之外。
这岩石就在这山体之中,一如庄重而微笑的孩子。在地质时间框架之下,人类的生命是那么倏忽短促。映入眼帘的每一块岩石,都像奔驰嘶吼的骏马,似变非变的岩角,玲珑剔透,我们仿佛听到了远古时期传来的麋音。
把思想放空,每一根发丝都沉溺在半醉半醒之间,光滑而奇幻的乳石,如随风摇曳的幔帐。石幔在暖灯的照耀下,瑰丽而绚烂。浸入心肺的淡香之玉,有若素女含情,窈窕穿苔壁石,曲折荡漾。
我们置身于仙境一般的溶洞,脚步也变得幽静曼妙,似乎我们只要发出一点声音,就会惊扰了隐居的仙子。轻轻抚摸碧玉一样的岩石,心尖颤栗,温良而绵柔的感觉,瞬间传遍全身。
那些似远似近,若隐若现的光点,无一不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三)
翻过这个洞里微斜坡,我们便听到了洞底的一隅隐隐传来的哗哗的流水声。沿着石阶而下,我们看到在数十米崖壁下奔涌的地下河。
一条长着巨嘴的钢管伸进暗河深处汲取泉水。这是酿造丹泉的取水点。与其他地方泉水相比,这里泉水的品质超群是不言而喻的。此处,水即是水,绝壁便是岩石,这是现实的震撼与闪现。
我们梦想着一种坚硬冷酷的神秘主义,在其中,赤裸的自我与非人类的世界结于一体,但还能完好地保持自己,维护着个性的独立。
在岩洞的最深处,思想流逝,眼睛闭阖,精神成为往事,事物之美诞生在眼前且自在自足,那令人心醉的美丽将长存,即便在已无心为之而醉的时候。
离开洞天酒海之际,经过被穿透岩洞滴水的滋润而闪烁着神秘光泽的密封的800多个大酒坛时,令人突然想转身回去扛走那个约14米高、存酒2900吨的庞然大物似的栗色坛子。
我不是专业的品酒人,偶尔也会小酌一杯,当晶莹绵绸的美酒挂满杯壁,浅尝一口,柔滑浓郁的液体游过舌尖到达喉头的一瞬,似乎每个细胞都从清凉转为温热。也不过两秒钟的时间,酒浴回甘,口齿留香。
闭起双眼,感受味蕾向大脑传递的空灵感,身体飘然,我相信此刻每一滴酒香都融入到我们的幸福与快乐之中。
南丹古代就称作丹州,顾名思义,就是南方的炼丹之地。地域不大却声名远播,上海市就有一条南丹路。故而离开洞天酒海并不意味着旅程结束,距离吾隘镇18公里的丹炉屯,亦是必达之壤。
此处系黔桂交界的红水河流域山区地带,花灯戏文化、道教文化、土司文化历史悠久,俊秀奇特、森林密闭的丹炉山赫然入目,被认定为国内发现的炼丹古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遗址。
《西游记》太上老君三味真火的炼丹炉,给许多人普及了丹炉意象,在这里,神仙的玩意成了最具象的古老实体,在我们心中唤起一种关于可能世界的幻想,从而激发起一种或许具有疗效的审美整合。
幻想的碎片在炼丹者失去方向的意识的漩涡里旋绕,然后被抛到了熟悉的、但永远都在变形的常识世界。直到我们从遐想中走出来,到南丹温泉去泡温泉,才清醒过来。
这里水质清澈透明、软滑柔顺,恒温53度,恰好可以洗去我们一路的风尘与疲累,且以一种更新过的精神,再前往美丽的歌娅思谷,谛听白裤瑶人的细话歌。
在这个不断变换着时尚的世界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的白裤瑶,继续着养画眉鸟、打陀螺、砍牛、敲铜鼓、蜡染、挑绣等民俗文化。
当我们用手轻轻地触摸巨型的铜鼓,感受到它们被神格化而具有的宗教属性,它是天地神灵的集合体和人神沟通的宝器,民间传说它还具有驱邪除恶的本领,人们通过它可以剔除内心的痛苦和烦恼,获得吉祥的慰藉。在铜鼓的背后,“宇宙中心”一词赫然在目,我们用情感去解读,那些被轻轻敲击的声音,透明的音浪早已形成了民间言语中另一种超理性的语言。
或许我的感知和悟性还不到十分之一。
生命本就是一段奇妙的旅程,当我们把城市的喧闹暂时转化为一份宁静,去欣赏旖旎的自然风光,感受绚丽的民族风情,品读悠久的历史文化,我相信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飞翔。(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