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陈浩
图/主办方提供
12月15-16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文化馆承办的“新形势·新力量·新格局——2021年广州公共文化论坛”在广州举行。
会上发布了《广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调研报告》,展示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多元举措,分享了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丰富服务经验。(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解读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趋势
广州市文化馆在论坛上发布了《广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调研报告》。据介绍,针对2020年以来镇(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以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组织下,广州市文化馆联合各区文化馆深入176个镇(街)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专项调研。
调研报告显示,随着基层治理格局的变化,新形势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理念正在由“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转变,应通过主动应变、系统创新、功能再造、价值重塑来提高文化治理水平,融入国家对基层治理体系的总体规划。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德雄就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新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认为社会力量将更广泛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是大势所趋。
展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举措
本次论坛展示了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多元举措,为如何搭建更多更好的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经验。
成立于2018年的“广州市公益培训联盟”是广州市文化馆联合11个区文化馆共同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创新平台,目前已有55个社会优质文化艺术机构加入。
2021年,联盟机构面向公众推出250多场次高质量的公益培训,类型涉及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一个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在平台的支持与协调下日趋成型。
其中,以从化区公益培训联盟文艺支教项目为代表,为山区及农村的孩子开展有特色、有内涵、有新意的活动课程,践行乡村振兴文化先行的发展道路。
此外,黄埔区分享了“政府资源补给+企业自主运营+社会力量参与”的总分馆制建设“黄埔模式”;荔湾区永庆坊分享依托非遗推动文旅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白云区金沙街分享构建“一中心两基地三馆四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经验。
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分享服务心得
本次论坛吸引了广州各文化馆站、志愿服务团队、群众文化团队、社会文化企业的代表参会。这些公共文化供给主体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在开展服务工作中的做法、经验及反思。
张梓康是南沙区非遗项目黄阁麒麟舞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当地麒麟舞群众文化团队的组织者。他介绍了在南沙区政府扶持下,黄阁麒麟舞在文化品牌打造、文旅融合、文创研学等方面的实践。
2014年南沙区出台《南沙区民间文艺团体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资金,从项目资助、资源联动活化、人才引进等方面扶持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据统计,从2015年到2021年,共培育发展了上百个优秀文艺团体,为南沙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志愿者队伍是近年快速壮大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力量。花都区秀全街的“秀全大妈”志愿者团队覆盖全街6个社区,建立了突出文化特色、兼具不同活动功能的66支志愿者队伍。街道党工委因势利导,成立了“秀全大妈”党支部,并成立了社区秀全大妈妇女联合会,将所有志愿者纳入街道党的组织管理和服务范畴。
目前“秀全大妈”志愿者达2200多人。今年以来,共开展“秀全大妈”宣讲及各类培训20多场,参与各类志愿活动超过25000人次。
论坛还就2022年全市总分馆制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谋划市、局、镇(街)统筹推动,加强对基层进行文化资源精准配送的力度。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公共服务处负责人指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体制改革过程之中,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要有更加开放的工作思路,以创新来求发展,整合凝聚更加多元的力量,共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发展新格局。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