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广江
连日来,被拐14年的孙卓牵动着社会各界目光。12月14日,回到深圳的孙海洋夫妇称,孙卓愿意到深圳上学,家里人正在为他联系学校。很多网友直呼:“终于圆满了!”
记者联系到的深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也表示,户籍地不在深圳,并不影响孙卓正常入学、参加高考等,入学条件取决于父母积分,具体入学安排可直接与居住所在区域的学校联系沟通。(12月14日正观新闻)
从“不会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到“还未决定该留在哪边”,再到“决定回深圳”,短短几天时间,这个18岁才第一次坐高铁、置身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孩子,承受了太多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曲折经历。客观讲,他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更符合常情常理和世道人心。
但孙卓的“回归”之路恐怕并不平坦,甚至充满着不少艰难。
我们相信,在相关部门协同努力下,解决孙卓的转学、户口以及高考资格等问题,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而据分析,对于志在考取“211”的孙卓来说,在广东参加高考比在山东参加高考要“划算”得多。当然,我们也愿意相信,他决定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主要原因不是高考。
清除外在的障碍不难,难的是打通内心的隔膜。事实上,自年幼的孙卓被人贩子拐走那一刻起,悲剧就已酿成,我们很难用“圆满”一词去描述这个故事。让一个被拐14年的孩子做出“何去何从”的人生抉择,无疑是艰难的。一边是苦苦寻亲的亲生父母,一边是养育了他十四年的“养父母”,孙卓一度进退失据、左右为难,其实也是人之常情。
社会关注寻亲事件,不仅要关注犯罪链条上的每一个人将受到何种惩罚,也要关注被拐儿童如何更好地融入原生家庭、融入社会。呵护好“孙卓们”的“回归”之路,需要相关部门、救助机构、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大众等,加强对被拐孩子情感与心理诉求的关注与帮扶,为他们的“回归”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环境。
同时,更要警惕对被拐孩子的“标签化”和“污名化”现象。没有人愿意顶着“被拐儿童”的标签生活一辈子,有意识地淡忘他们被拐的经历和身份,其实也是一种呵护。值得一提的是,无论何种情况,都应充分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尽量别打扰他们的生活,更不应逼迫他们做出两难的选择。(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