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湾区城市互补融合!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在横琴举行
2021-12-11 20:14 羊城晚报•羊城派 原创
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粤港澳三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共收到论文近200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12月11日,以“新平台·新机遇·新动能”为主题的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学术研讨会在横琴线上线下同步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澳门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广东华南经济发展研究会承办。

广东华南经济发展研究院、广州市海上丝路研究院、《亚太经济》杂志社、《岭南学刊》、《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广东经济》杂志社参与协办。

据悉,研讨会旨在围绕新发展阶段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用学术赋能重大国家战略高质量发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研讨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粤港澳三地学术界的大力支持,共收到论文近200篇,反映三地社科界旺盛的创新活力和研讨会本身与日俱增的品牌效应。

张知干致辞

时代赋予三地的新使命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知干出席研讨会并致辞。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执行总经理韩纪文线上作视频致辞。

珠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谈静,澳门社会科学学会会长杨开荆分别致辞。

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研究部主任管延斌,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苏昆等出席研讨会。

国务院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原副所长、研究员王朝才和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金融发展协会主席魏明德线上出席。省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余鸿纯主持开幕式。

广东华南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张仁寿主持主题演讲报告。

来自粤港澳、北京、福建等地的专家学者约90余人在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

张知干在开幕式致辞表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特别是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是时代赋予三地专家学者的新使命,同时也为三地专家学者展现学术抱负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广大专家学者应乘势而上、起而行之,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助力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中研究真问题、贡献大智慧、体现新担当。

韩纪文在视频致辞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可形成国际竞争中的组合优势,融东西方现代化文明之精华,为促进未来经济的增长担当新的角色。

他表示,“大公报”、“文汇报”作为香港主流媒体的中坚力量,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继续为深化粤港澳交流合作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杨开荆认为,粤港澳在文化保育、经济金融、法律体制、交通运输、高新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具有很大的合作交流和研究空间。许多课题随著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衍生出新研究范畴,期待广大专家学者通过分享卓越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为大湾区发展开拓新视野、新思路、新理念。

众论大湾区城市互补融合

在主题演讲环节,8位专家学者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湾区城市互补融合受到学界普遍关注。

会议现场

魏明德认为,深圳与香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圳自由的科研环境、完备的产业基础和城市的创新活力恰恰能补香港硬件和软件上的短板,香港的金融、国际网络、法律等优势,又能够帮助深圳创科企业不断壮大。

向晓梅建议,粤澳深度合作区可以推动建立以“澳门资本+全球技术+创新人才+横琴载体”产业合作新模式的产业联动和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平台为载体,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的新产业的载体共建。

关锋就影响澳门居民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因素(2018-2021)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内地的经验、青年的动力及文化生活的不同对于澳门居民走进湾区有着明显影响。

目前多数吸引澳门青年赴大湾区发展的政策主要针对创业以及高科技行业人员,对从事金融业和服务业对人员,不论是创业、投资和工作,政策都相对缺乏,设计与金融业和服务业相关的引导、支持和优惠,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短中期策略。

张仁寿对大湾区与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进行了比较研究,建议在未来制定生物医药政策时应减少对生物医药企业规模的直接干预,同时实现从单一财政支持到综合配套扶持的转变,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活力、适度发挥政策对重大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

当天下午,学术研讨会还聚焦“‘双区’‘双平台’建设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专家及青年学者研究”“大湾区其他热点问题研究”专题设置了3个平行论坛。

来自广东省社科院、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委党校、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众多嘉宾和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共同参与。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