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人物:过去为什么重要?摄影家魏辉镜头下的南沙三十载
2021-12-10 23:16 印象南沙
魏辉镜头下的南沙三十载
▲ 瑞典哥德堡号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瑞典“哥德堡号”计划自2006年后再次扬帆远航,重循当年海上丝绸之路,将于2022年再次抵到广州南沙。

▲2006年羊城晚报 |魏辉收藏

“2006年07月18日上午11时30分,哥德堡号驶抵广州南沙客运码头,萦绕两个多世纪的东方梦想变为现实。”-2006年7月18日羊城晚报。

为我们提供这份珍贵历史图片素材的正是:2006年瑞典“哥德堡号”官方特聘唯一随船采访摄影记者魏辉。

▲魏辉

带着对2022年瑞典“哥德堡号”再次到访广州南沙的期待,我们访问了当年唯一的随船记者魏辉。从他拍摄的哥德堡号照片中,一起回顾15年前瑞典哥德堡号抵达广州南沙时的盛大庆典。

01/

Impression of Nansha

瑞典“哥德堡号”抵达南沙 

“哥德堡号”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 ,建造于18世纪。在1738年第一次下水,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三次到达中国广州,把数百吨的中国茶叶、丝绸和瓷器带回瑞典。但在1745年返航的途中不幸触礁沉没。1984年瑞典哥德堡海洋考古学会发现了沉船的遗骸,之后完全按照传统工艺重建了“哥德堡号”。

2005年10月2日,在超过10万人的围观和数百万的中国电视观众的关注下,“哥德堡号”重新启航,沿着当年老“哥德堡号”所走过的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驶往中国广州。历时9个多月之后,2006年7月18日,“哥德堡号”在广州南沙客运港码头登岸。

为了庆祝这次伟大的航行,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王后西尔维娅飞抵广州。登上停泊在南沙集装箱码头的哥德堡号,与水手们一起走完再访中国的最后20公里,朝南沙客运码头进发。

为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数百名媒体记者在南沙客运港码头翘首以待,2006年7月18日上午10时的南沙客运码头,彩旗猎猎,万头攒动。哥德堡号到达南沙客运港是北京时间11时30分,正好是瑞典早上的7时30分,两国人民都可以在电视上观看整个欢迎式。

据介绍,当年许多广州市民前来观礼,翘首期盼哥德堡号的到来。约1000米长的码头岸边站满了一大早赶过来的市民。他们大部分是南沙本地人,也有在南沙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看到报纸说哥德堡号今天抵达广州,就约好同伴匆匆忙忙赶过来,很多放暑假的小孩子也赶来围观。

魏辉老师分享道:2006年,哥德堡号从瑞典航行到中国,第一站便是南沙港,可以说是中瑞友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瑞典国王、王后到南沙港迎接哥德堡号。

历史上的哥德堡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进行交易。如今它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我得到了唯一一个上船采访的名额。从瑞典出发时我便在船上采访了,中途下船,在进程中进行分段采访。

当终于到达南沙湾时,我们立马找了个地方吃饭,是真真的狼吞虎咽吃大米饭,太想念祖国的味道了。央视记者康辉从北京赶来报道,在我提供的一些协助下,他也得以上船,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就想让康辉能上船直播采访,这是一个向全国全世界宣传南沙的好机会。

▲左:康辉 | 央视记者    右:魏辉 | 羊城晚报记者

有些记录不为当下,他们属于未来。

一张张照片如此生动真实的将我们带到当年的现场,仿佛身临其境。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及对若干年后的南沙所产生的深远意义,也许在魏辉当年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

说起南沙,魏辉有着说不完的情结和故事。魏辉说:“一图胜千言。”他将对南沙这片热土的爱用镜头语言一张张的记录着,并且一拍就是30年。

02/

Impression of Nansha

魏辉镜头下的南沙三十载 

魏辉 中国摄影家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原理事、羊城晚报原资深摄影记者,从事摄影工作40余年,作品发表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共3万余幅(篇),有50幅摄影作品获国内外奖。

1996年,魏辉被评为首届全国晚报“十杰”摄影记者,2002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2006年成为瑞典“哥德堡号”官方特聘唯一随船采访摄影记者,陆续出版了个人摄影专著《星星烁》《美丽誓言》《揭秘哥德堡号》,代表作“尼克松与个体户”“冲不垮的政府”“总书记在法卡山”“美女与金字塔”“重走长征路”“小兵”等。

▲ 魏辉

拍摄南沙33年,这其中的故事,对于魏辉来说,如数家珍。其中航拍南沙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魏辉说:“以前的航拍,是真的航拍,是真人飞机飞上天的航拍,不同于现在的无人机航拍。许多记者一坐上直升飞机就开始晕和呕吐,而我以前当过空军,所以有在飞机上拍摄的经验,其他记者们大多都受不了直升机、拍不了航拍。

▲1997年南沙虎门
▲1997年南沙虎门

1997年,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虎门大桥”开通,春节刚过,魏辉2月份已经申请好直升飞机进行航拍,准备拍摄南沙建设工地和虎门大桥通车前的图片。因为航拍需要等到最好的天气,在3个月内,魏辉准备航拍去机场7次,不是天气不好,就是空中管制不能飞行。在第八次的时候才终于拍到了整个珠江口虎门几十公里的远景。这也是他35年航拍历史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航拍经历。

1997年5月1日,在虎门大桥正式通车庆典现场,有一位3岁的小朋友在桥上高兴地雀跃奔跑着,魏辉及时拍摄下了这难忘的瞬间。据魏辉回忆说,在庆典上,我遇到了一家人,因为这座桥,这一家人有了更快相见的途径,小孩子的爷爷在东莞,以前要花很长时间过渡,现在虎门跨海大桥开通了,半小时便可从南沙“直飞”到东莞、深圳。

老照片,就相当于一份真实的史料记载。魏辉在南沙购房时,发生了一件趣事。在售楼中心,很多人都说湖景是挖出来的,魏辉告诉他们这是南沙天然的湖,结果被当成了开发商的“托”,他从手机里翻出三十年前的老照片给他们看,这才证明了湖确实是天然形成的,让人心服口服。

▲1989年南沙进港大道
▲2021年南沙进港大道

过去为什么重要?当年的南沙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一个记者会三十余年孜孜不倦的往来南沙,聚焦南沙,且最终选择留在南沙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

编辑:30年前的南沙还未开发,是什么引起了您的关注,要拍摄记录南沙?

魏辉:1988年,在南沙万顷沙填海造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我以新闻摄影师的身份第一次亲眼目睹了“沧海变桑田”的奇迹,南沙人身上迸发出不屈的顽强拼搏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以至于我拍摄入迷不慎跌倒导致手臂骨折,这便是我与南沙结缘的伊始。三十年来,我每年都频繁到访这座滨海城市,看着南沙滩涂变成良田、生态湿地、候鸟天堂、万亩荷塘,无一不在彰显这片土地的蓬勃生机,而这些变化也成为我镜头下“一座新城的成长史”,我作为见证者也与有荣焉。

▲1992年南沙港前大道
▲2021年南沙港前大道
▲1992年南沙港前大道
▲2021年南沙港前大道

编辑:什么契机让您最终留在南沙生活?

魏辉:镜头记录着南沙的日新月异,也让我对这个地方产生了不一样的羁绊,三十年的跟拍,以至于我对于南沙的地理人文如数家珍,很多南沙本地人都不清楚的历史,我总能通过一组组照片娓娓道来,以至于让我对这里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于是在我退休之后,我便毅然决然从喧嚣的广州闹市搬到南沙这块恬静的土地上,既可以亲身感受南沙的发展气息,也可以在这里寻找更多相机镜头下的人间烟火气。

▲1991年南沙天玺湾区域
▲2021年的南沙天玺湾区域

编辑:您觉得老照片的意义在于什么? 

魏辉:老照片,让我们对遥不可及的过去有了一个精准的了解,从河流到山川,从沧海到桑田, 从历史人物到每一个传奇风景的瞬间。有人说,爱上一个城市的前提,是了解它的前世今生。确实,一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可以让历史重现。或许,最美的并不是照片本身,而是它帮我们留住的记忆。那些在时代的烟云中早已绝版的照片,其实都在告诉我们:这世界,我来过。这,就是我记录南沙老照片的全部意义。

▲1991年的南沙虎门渡口
▲1991年的南沙万顷沙

编辑:对南沙未来抱有怎么样的看法和期待?

魏辉:南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珠江出海口链接珠江口岸城市群的枢纽,粤港澳优质生活圈和区域性国际健康休闲旅游中心,未来南沙一定会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海滨新城。

作为南沙的一份子,近些年我也开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2021年我被南沙文德书画院,南沙街书画会聘请为艺术顾问,同时我也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南沙中小学校开展“摄影进校园”的公益活动,帮助孩子发掘生活中的美好,陶冶品性,我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为构建人文南沙也出一份力。

我们期待下一年哥德堡号的再次到访,16年后的今天,南沙依然承担起广州南大门的重任,为国际友好共融为之努力,向世界展现一个翻天覆地的文旅新南沙!

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像魏辉一样的人,凝聚南沙,为建设这座具有国际视野的大湾区核心滨海都市添砖加瓦。南沙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你,有我,有大家,南沙的未来超乎你的想象!

来源 | 印象南沙
责编 | 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