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晓玲
让“品质文化之都”更加深入人心,让广大市民共享东莞文化发展成果。12月9日,东莞“品质文化之都”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市会议大厦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东莞将继续提升“博物馆之城”品质,高标准推动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加快项目立项、建筑规划设计等筹建工作。
超300万人次走进红色文博场馆
据市文广旅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司琪介绍,2021年东莞市文广旅体局聚焦“品质文化之都”建设,弘扬红色文化,彰显莞邑文脉,加快文旅融合,促进全民运动,推动文广旅体事业取得新成效,为东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2021年,市文广旅体局坚持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基本陈列全面升级、重新开放,鸦片战争博物馆成为2021年全国首批红色基因库建设试点单位,修缮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中共东莞县委机关旧址等15处革命文物,打造了一批党史学习教育重要阵地,全市超过300万人次走进红色文博场馆参观学习。营造了浓厚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整合发布10条“走读红色东莞,坚定理想信念”红色主题旅游路线,累计超过78万人次游览。举办“百年征程、百图纪实”美术创作展,推出《上甘岭》等12场红色经典演出,组织“永远跟党走”第六届合唱节,1000支队伍超过4万人参赛,推动全市上下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继续提升“博物馆之城”品质
与此同时,东莞促进传统历史文化出新出彩。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快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完成初步选址、初步设计方案等工作;中国举重博物馆在石龙动工建设,将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深入挖掘本土名人名史资源,高水平举办“容庚与东莞”大型系列展览,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岭南文化、莞邑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
事实上,早在2004年东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多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全市现有博物馆53座,其中国有17座(市属8座,镇街9座),非国有36座。
除了“量”的优势以外,东莞博物馆的“质”也得到了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的认可。截至目前,东莞共有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10座,与深圳并列排全省第二。博物馆观众逐年上升,2018年以来,全市博物馆年观众总量超1000万人次;其中鸦片战争博物馆是全省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2019年超500万人次,在全国备案的5535家博物馆中排名第七。
站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东莞将继续提升“博物馆之城”品质。一方面在市中心区域高标准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另一方面同时扶持、引导、吸引优质博物馆资源集聚,形成特色更鲜明、活力更充沛的博物馆体系,多行业、多层次的博物馆结构。
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博物馆新馆正在加快推进,期待能建成一座主题鲜明、开放多元、具备创新性的全新博物馆,并以新馆为龙头,在功能区、镇(街)、村(社区)建设各种类型、专题的中小型馆,形成全市博物馆网络。
拟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体育强市
未来五年,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将坚持“125”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体育强市,为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深层、更持久的精神力量。“1”就是“品质文化之都”的目标:将笃定心志、坚定不移地推动各项工作朝着“品质文化之都”聚焦发力。“2”就是两条主线、两大使命任务:提升万亿GDP城市的文化地位、文化形象、文化影响力;提高千万人口的文化供给质量和文化认同感、归属感。“5”就是五个重点方向:树立城市文化新形象,提升城市文化集中度和文化显示度;优化文化布局新空间,按照“中心引领、片区协同、节点开花”的格局,统筹推进各级文体旅游设施规划建设和提档升级;培育文旅产业新动能,加快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消费升级;创新文化供给新方式,纵深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提升市民群众文化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构建人文湾区新格局,在湾区建设中打响莞邑文化品牌。
2022年,市文广旅体局将坚持“思想引领+文化供给”,重点抓好创新文旅产业政策、加快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旅发展水平、活化传统历史文化、打造全民运动之城等6个方面工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